《服装国际贸易》第一到第四章复习资料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A 6、B 7、D 8、A 9、C 10、 A
11、C 12、A 13、A 14、D 15、D 16、D 17、B
二、多选题
1、 BD2、BCD 3、ABC 4、ACD 5、ABD 6、AC 7、ABC 8、 AB
9、ABCD 10、AC 11、AD 12、ABC 13、AB 14、ABD 15、ADE 16、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5 √√√×× 16-20××√×√ 21-23√√√
四、名词解释
1、寄售
寄售是一种委托代售的贸易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代理销售的贸易方式。它是指委托的(货主)先将货物运往寄售地,委托国外一个代销人(受委托人),按照寄售协议规定的条件,由代销人代替货主进行,货物出售后,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货款的一种贸易做法。
2、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贸易行为。在间接贸易中,第三国的贸易行为称为转口贸易。
3、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付汇进口)和进料加工(不需要付汇进口)。
4、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贸易与信贷结合、贸易与生产相联系、贸易双方是买卖关系。
5、易货贸易是指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值的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直接结合起来的贸易方式。协定贸易
6、协定贸易是根据缔约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可分为双边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及民间团体签署的贸易协定。
7、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是指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即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不问其结关或完税与否。所有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所有离开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
8、一般贸易是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9、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 代本人同第三者订立合同或作其他法律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委托买卖关系。
10、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一定规章买卖指定商品的一种有组织的特殊市场。
11、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他们认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依靠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产品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各国的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国而出口产品不同。
12、产业内贸易
在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主要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进口和出口要素密集度相同的产品,即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的贸易现象。
13、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运用政策干预手段,把国外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给本国企业或消费者的贸易政策理论。
14、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采取各种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措施,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刺激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
15、混合税
混合税又称复合税。它是对同一进出口商品同时征收从价税和从量税,并以其中一种税为主的征税方法。
16、进口许可证 是指进口商在进口商品前,要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进口许可证后,才可以进口;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
所谓自由贸易区,当然只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各成员国通过协商签订协议,取消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各成员国制造的商品可以在区内自由流通,相互间没有什么关税、限额等保护措施。各成员国对区外国家仍然维持贸易壁垒,但保护政策不求一致,
关税同盟则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在关税同盟内,各成员国不仅取消相互间的贸易障碍,还取消了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别,建立起对非同盟国家的共同的关税壁垒。
17、ATC
《纺织品服装协议》(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简称ATC)终于成为乌拉圭回合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根据ATC规定, 设定十年过渡期,分四个阶段分别由一体化比例和追加增长率,不断提高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并逐步取消其数量限制。在1995年1月1日,设限国要求将ATC协议附件中不少于16%的产品取消数量限制(在金额中相当于1990年进口额的16%)。第二阶段,也就是从1998年1月1日起不少于17%的产品取消限制,到2002年1月1日,不少于18%的产品实现自由贸易。最后在2005年1月1日,所有的产品都自动地取消任何限制,实现自由贸易,ATC协议也自行中止。协议实行双轨制,在逐步将纺织品服装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不断提高受限产品配额自由化水平。
18、关税同盟则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在关税同盟内,各成员国不仅取消相互间的贸易障碍,还取消了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别,建立起对非同盟国家的共同的关税壁垒。
19、MFA
发达国家认为长期安排下实施数量限制不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而发展中国家则抗议发达国家对化纤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实施单方面限制性数量控制,矛盾最终由关贸总协定委员会各缔约国提出的解决多种纤维产品贸易问题的一揽子计划来解决,并在1974年1月签定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安排”——《多纤维协定》(Multi-fibre Arrangement,简称MFA)。
20、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额
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额是以货币金额表示的这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的总量,是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由该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境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加上该国(地区)在同一时期内向境外出口的商品总额构成。
21、贸易顺差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差额,称为对外贸易差额,如果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出超,或贸易盈余;
22、环境贸易壁垒
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安全为理由构筑的壁垒,它常常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
2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中的份额。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
24、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是指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
25、拍卖(auction)是由专营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的地点和时间,按照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法,最后拍卖人把货物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
26、自由贸易区,当然只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各成员国通过协商签订协议,取消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各成员国制造的商品可以在区内自由流通,相互间没有什么关税、限额等保护措施。各成员国对区外国家仍然维持贸易壁垒,但保护政策不求一致,
五、简答题
1、经销及其与包销的区别
经销是指出口商授权国外一家或几家客户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期限内销售同一商品。经销商与出口商是买卖关系,双方须签订经销协议.其内容与包销协议基本相同。经销与包销的主要区别是,包销商享有专营权,经销商不享有专营权。专营权是指包销商行使专卖和专买的权利,这是包销协议的重要内容。
2、评价重商主义政策
重商主义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了进步的作用。但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源泉,这是其根本性的错误。另外,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都是错误的观点。
3、简述绝对优势并作出评价。
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
评价:“绝对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一些落后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如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国家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成为了问题。
4简述资源配置理论并作出评价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基础。他们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不仅仅只是需要劳动力,而且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国家其劳动力的价格会较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其资本的价格会较低,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成本会相对低一些。因此,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要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故人们将该理论称为要素禀赋理论或要素比例理论。
评价: “资源配置”理论将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自然禀赋方面的相对差异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可以被看作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5简述产品周期理论作评价
产品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 弗农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费农认为,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生产,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放弃国内生产。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
评价:产品周期理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之一的直接投资理论而存在的,它反映了国际企业从最发达国家到一般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
6简述“规模经济”理论并作评价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生产随着产量的增加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所有的工业产品。而通过国际分工,使各自的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国内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既可以由竞争产生,也可以是协议分工。可见,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
评价:“规模经济”理论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对对产品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而是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垄断竞争)下,企业的长期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市场的需求量随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会使市场扩大需求增加,而产量的增加反会使企业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从而增加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7、寄售的特点
寄售方式与正常的卖断方式比较,它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寄售人先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市场(寄售地),然后经代销人在寄售地向当地买主销售。因此,它是典型的凭实物进行买卖的现货交易。2、寄售人与代销人之间是委托代售关系,而非买卖关系。代销人只根据寄售人的指示处置货物。货物的所有权在寄售地出售之前仍属寄售人。3、寄售货物在售出之前,包括运输途中和到达寄售地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均由寄售人承担。
8、世界服装贸易的特点
1)、世界服装贸易稳定增长
2)、世界服装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改变
3)、世界服装采购的供应链明显缩短
4)、出口服装的面料与结构不断变化
5)、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出现
9、简述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保护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贸易顺差会导致国外投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这样又会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繁荣,而逆差则相反。同时,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又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且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会成倍于出口的增加量。相反,进口和储蓄一样,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且国民收入的减少量将会成倍于进口的增加量。即会产生乘数效应。
所以,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追求贸易顺差,以求增加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
10、简述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进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可以促进国际分工,实现比较利益,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所有国家实际国民产品数量,提高整个世界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使厂商享受更多的规模经济利益,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可以使劳动及资本的流动更为便利,减少投资风险、提高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外来的竞争,减少国内大厂商对市场的垄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11、管理贸易政策概念、特点、原因和实现机制
所谓管理贸易,是指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
管理贸易不同于自由贸易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竞争,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夹杂了许多人为干预因素;管理贸易也不同于保护贸易在于保护贸易只关心本国的经济利益,而管理贸易则是在寻求整体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在兼顾贸易伙伴经济利益的同时,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
管理贸易政策产生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区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也要求对贸易进行协调管理。管理贸易是通过双方的妥协合作,放弃最优选择而选择了次优,其实这种选择就是现实中能获得的最优选择。
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主要包括: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地区贸易集团通过条约、协定和建立超国家机构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通过多边政府协定和组织对参加方的贸易关系进行管理;通过具体的商品协定和生产国组织对具体商品的产、销、价格进行管理;各国政府加强对贸易活动的宏观干预等。
总之,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趋势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让位于有组织的自由竞争或不完全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让位于管理贸易政策;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连带性和包容性;国家经济实力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筹码。
12、简述关税的经济效应
征收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国内同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多;关税的征收使国内消费者不得不承受比自由贸易条件下高得多的价格,从而减少国内消费,消费者受损失,同时由于价格提高而生产者利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关税的征收导致的进口量的减少,它等于国内生产增加造成的进口量的减少和消费降低造成的进口量减少之和;关税征收可以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征收关税可以使进口减少,从而造成对外支付的减少,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13、实施反倾销措施条件、确定倾销的步骤及如何应对反倾销
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一成员政府应该在接到国内受倾销产品损害的企业或产业的申请后,展开反倾销调查。各当事方必须得到关于启动调查的通知。若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存在倾销及其损害,或者倾销幅度或倾销进口数量低于最低限额,则应终止调查。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只有政府,而不是贸易商和产业界,才能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一国的贸易商或产业界必须通过政府来启动反倾销程序。若出口产品受到调查的成员不满展开调查的成员所采取的行动,它可以将问题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必须通过本国政府采取这样的行动。因此,反倾销措施作为目前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中国已成为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对策包括:通过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宣传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从而改变替代国的地位;改变商品结构,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整顿外贸秩序,避免竞相杀价;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公平待遇;增加预警机制,发挥行业作用,企业积极应诉等。
14、后配额时期阶段(2005年至今)的纺织品政策(壁垒)及应对措施。
主要贸易壁垒
1)、随着配额的全面取消,主要纺织品进口国会以新的贸易措施来限制进口。如在2005年全球性配额取消不久,欧美就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中欧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和《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以控制来自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今后还可能出现此类新的贸易措施。
2)、“绿色壁垒”将成为影响纺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这类措施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的本意是好的,但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同时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标准和社会责任条款等,也将成为制约纺织品出口的主要贸易保护手段。美国主要用原产地规则或歧视性服装贸易政策等。欧盟主要采用技术指标限制,同时推行环保标准,如生态标准、废物管理与利用规则、等。
如是欧盟于2007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的化学品监管体系——REACH制度。REACH制度是欧盟规章《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水平和成效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有关产业形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将增加服装产品出口的检测费用,增加出口国企业的出口支出,降低了其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而且,一旦出口产品检测不符合欧盟标准,也将很难进入欧盟市场。
3)、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弱化其他非成员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优势。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
4)、美国还和一些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对于满足一定原产地要求的输美纺织品予以免关税待遇。欧盟也积极加强自身的区域贸易措施,特别是与地中海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欧盟国家主要以工厂投资的方式,大量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将半成品出口至这些地中海国家,经加工成制成品后再输回欧盟境内。这些措施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有利,但势必影响区域外国家的出口。
5)、此外,对中国而言,《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保障措施),以及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将成为发达国家对华纺织品贸易政策所选用的主要政策工具。
应对措施
1)、政府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为我国纺织出口争取良好环境。
2)、企业要上档次,实施产品多样化。开拓新市场,减少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
3)、企业认真研究欧美的技术和绿色壁垒,争取按其要求来生产产品。
4)、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应对国外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
15、日本纺织服装贸易概况
日本纺织品所需天然原材料的80%、服装等成品的50%依赖从国外进口。2003年,日本的纺织品进口额达231亿美元,出口额为70亿美元。
在日本市场,中国产品以71.24%的占有率稳居供应国之首。
日本于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普惠制,对来自中国的床上用品等三种共六个税号的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在日本新的普惠制中,日方制定了低标准的普惠制停止实施措施,即"来自某受惠国的进口超过进口总量的50%和10亿日元即可取消普惠资格"、"由于普惠产品进口急剧增加而导致国内产业受损,进而采取普惠制紧急停止措施",而且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国际通行贸易保护措施中,使纺织服装等传统对日出口产品会受到影响。
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日本消费者购买进口服装主要渠道是百货店(36.5%)和专卖店(33.9%)。而目前中国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为超市。
日本市场流行周期大大缩短,变化迅速,只有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产品才能适应其要求。时尚性较强的产品大都只有很短的销售期,超过期限,商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日本进口商对质量、交货期要求十分严格。同时,日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也十分苛刻,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高。
由于日本国内高昂的生产成本,加上劳动力工资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日本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注重实施海外战略。日本中小型成衣厂商纷纷进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设厂,日本对亚洲纺织业投资的近7成集中在了中国。
16、韩国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韩国的工业是在其“输出立国”的总方针下发展起来的。韩国的纺织工业就是在其“输出立国”方针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成功例子。
韩国的纺织工业是从1960年后才开始起步的。起初韩国是利用引进日本淘汰的纺织设备,以投资或合资的形式输入国内,并辅助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发展其纺织工业。
1979年通过“促进纺织工业现代化法”,并通过“纺织工联”等半官方机构提供特别资金来解决纺织企业设备现代化的问题。有了新型的纺织设备,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发展速度惊人。
由于韩国的自然资源贫乏,其纺织原料大多依靠进口。故韩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生产以多以来样加工为主,大批量生产。由于其劳动力价格便宜,且服装质量高,故其产品深受欧、美、日买主的好评。
进入1980年以后,韩国的纺织工业进入调整期。其成品加工业逐渐衰落外移。韩国的纺织业也开始由出口型向内销型转化。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为降低成本,便于出口,纷纷在国外投资设厂,海外投资部分 80%集中于亚洲,亚洲地区以中国为多
17、欧洲服装业及中欧纺织服装贸易
欧洲的服装零售业正在向国际化和集中化发展。某些有影响性的服装品牌正在全欧洲编织销售网,相反,那些只限于国内销售的服装品牌却变得越来越脆弱。欧盟国家中,服装零售市场集中化程度最高的是英国,占82%。
2005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共计214亿欧元,占欧盟服装进口总额510亿欧元的三分之一。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国分别中国、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国和罗马尼亚。
随着《中欧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即242条款的先后到期,欧盟对我国的配额和特保措施将不再实施,但为保护其成员国的利益,欧盟可能会采取其他的保护措施,如采用苛刻的质量检验标准、对商品说明书及标签的严格规定、严格限制转口贸易范围、严厉的原产地规则以及反倾销等措施。
18、意大利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及对外贸易
意大利纺织服装加工制造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以及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的品牌形象享誉世界,是世界服装工业中顶级制造国之一。意大利服装以其富有意大利风情的崭新创意和领导世界时装潮流的新奇款式,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实力。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创新,成为世界每一个追求时尚的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服装品牌。
意大利多年以来已经发展出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纺织产品、服装服饰以及高档时装产品的设计、加工、推广销售一条龙的运作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意大利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具有高度的外向型经济特色,全年的销售额中有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意大利的纺织业是以服装工业为主导的,意大利的米兰是欧洲的时装中心。在意大利纺织织造部门的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用于服装制造。
意大利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对于高质量面料的不懈追求,是行业中大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企业无法匹敌的优势,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顶级品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精品店中,成为意大利服装的闪亮招牌。许多意大利中型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品同那些顶级品牌一样,陈列在精品店中,为那些追求品味的消费者所青睐。而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则多是靠为大中型企业代工而生存。
2001年的意大利出口超过美国,成为排在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目前意大利进口的纺织产品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突尼斯。出口国依次为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西班牙。
六、论述题
1、中国服装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与政策影响
中国在对外开放以前,纺织品出口额很少,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占有份额。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加入MFA,也没有签订任何双边纺织品协议。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开始大力发展出口,而纺织品是中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开始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当时中国纺织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是美国,其次,是西欧和日本。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从而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关注,尽管当时中国输美的纺织品的绝对数量还很低,但美国认为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口激增给美国市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因而要求与中国进行配额限制谈判。
中美之间于1980年9月签订了为期3年的纺织品贸易协定《中美纺织品协议》。这一协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8种纺织品规定配额。
1982年中美双方开始新一轮纺织品贸易谈判,以便在第一个中美纺织品协议于1982年12月31日到期后达到一项新的协议。该协议于1983年8月19日正式签字,对中国输美纺织品的34个品种实行配额制,并将年增长率由原来的4%减为3%,大大低于MFA所要求的6%的最低进口增长率。这一时期,除美国外,欧共体、加拿大等发达进口国也先后同中国签订了类似的双边纺织品协定。
当时中国由于缺乏GATT和MFA这样的多边体制的保护和支持,总是处于孤立的被动的谈判地位。而且由于没有多边组织的约束和监督,进口方常常利用种种借口单方面扩大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扣减中国的配额。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严重受阻,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其它MFA纺织品供应国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开始积极寻求加入MFA,以便获得这一多边组织的保护,加强中国在双边谈判中的谈判地位,避免进口国单方面的限制措施,并通过MFA与其它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的合作和平等竞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984年1月18日,正式加入MFA,并强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纺织品出口国,有权享受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发展中参加国的同等待遇。
中国加入MFA后,明显的好处是因此可以享受在纺织品出口上的无差别待遇,以免在协定外遭受歧视,并使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的竞争地位。并且,按照多种纤维协定的规定,在双边谈判基础上获得的配额有了出口的确定保证,并且逐年还有—定幅度的增加。同时,加入MFA也为中国增加了一个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场所。中国在承担多边义务的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稳步增长,占世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表明一个开放的纺织品服装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之前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受到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配额限制,其中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出口额约占整个纺织品出口金额的1/3,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中有86%是需要配额的。可以说纺织品配额一直是困扰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难题。
加入WTO后,中国享受纺织品服装领域的“一体化待遇”。而美国、欧盟依然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量的近30%。为避免与欧盟、美国的摩擦,2005年我国先后与欧盟、美国分别达成《中欧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和《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对部分出口欧盟和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配额管理。2006对全球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总值上升25%。同时,中国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强势品牌的崛起,也是服装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
2007年6月,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出口退税调整政策自7月1日起实行,没有过渡期。其中服装类出口退税率由过去的13%降为11%。而在此之前,2006年9月纺织品出口退税已率先从13%下调为11%。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外限制等多方面压力,又遇到出口退税调整,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将重新洗牌,一些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将面临停产或关闭。
自2007 年底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均明显下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2002 年以来全行业当期出口最低增速。中国轻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减弱,周边国家竞争力在迅速提高,许多客户已准备将新的订单转向这些国家。
为刺激出口的增长,中国自2008年8月起到2009年6月先后7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6%,部分商品提高到了17%。由此可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纺织品服装贸易政策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贸易磨擦和争端,对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论述比较优势理论并作出评价。
以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各国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有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产生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使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一国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要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具有绝对优势。一个落后国家可能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有某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评价:“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最大贡献在于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故“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国际贸易的产生,但没有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根本原因。而且在现实中,各国也并非依靠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3、日本发展的纺织工业经验
设备现代化
政府要求纺织企业积极进行横向和纵向联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同时,政府对这些纺织企业提供必要的援助。通过设备的现代化来提高劳动效率对应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困难。日本的纺织机械质量可靠、设计新颖。其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和后整理机械的性能可与欧盟的纺织机械制造强国相媲美。日本有悠久的缝纫机生产历史,在目前世界缝纫机领域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地位。
2)产品差异化
为避开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直接竞争,日本纺织服装业在制定发展计划时,采取了大力发展纤维、染色等中上游产业的方针,以确保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日本发展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是技术领先的纺织大国,其纤维面料产品档次高、技术超前、制作精良,在国际市场素以花色多、批量小的人性化服务著称。日本最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是石川县,在那里生产的高附加值、高功能性合成纤维在世界面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3)生产国际化
随着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企业纷纷在东南亚、中国等地投资设厂,通过直接对外投资,享受对方的纺织品配额、原材料及其他优惠条件,使自己从中受惠。日本利用补偿贸易的方式与另一国订立双边协定,由日方一纺织企业出面,向另一国的某一公司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扩建对方的原厂。
日本的服装产业在世界服装制造业中的技术居领先地位,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4)日本发展纺织服装业的主要措施还包括:拨出预算供中小型纺织厂进行技术升级,以创新纱类和染色技术;增加经济产业省的预算,加强商品的促销和直销力度;增加日本贸易振兴会的预算,以促进中小厂商的产品出口等措施。
4、美国纺织业的现状及中美纺织服装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工业面临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正呈逐渐衰落状态,美国开始从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大国转为进口大国。美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居世界第一位。碳纤维产量占全球碳纤维生产总量的33.2%,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纺织服装行业为增强竞争力及保持市场占有率,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发展本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其中比较重要的发展策略就是将纺织品和服装生产转移到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盆地等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区。此外,美国政府拨出专款支持纺织品高科技的研发,不断推出新一代高科技的新材料。
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已从注重密集型向高科技含量、自动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但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在萎缩。特别是面料生产正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在服装生产的大部分工序中,美国仅承担包装加工的最后环节。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其进口总额占世界市场的20%以上。美国服装店中的纯棉制品主要来自亚洲的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印尼等。化纤类服装主要来自韩国、台湾地区及美国本地,价格在4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国,2007年我国累计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40.40亿美元,同比增加15.26%,远不及2005年66%的增长势头,但是这是在《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的数量限制、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美国的政策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将直接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对美输出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
2008年,美国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日本;主要进口地则是欧盟、中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
美国是世界上设置纺织品服装行业专业协会组织最多的国家。其专业协会涉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各个方面,这些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提供沟通、统计以及生产、贸易、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及指导。
商务部是美国主要的综合经济部门之一。负责管理国际贸易和促进出口的主要执行机构是国际贸易管理局和出口管理局。美国商务部还承担着接受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于配额管理实施方案的申请。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是执行美国商务部对纺织服装行业各种决议的操作机构。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是代表美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利益的部门,它经常代表企业向政府提出各种报告或申请。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非党派性质的、准司法联邦机构。它的职责范围包括判定美国内行业是否因外国产品的倾销或补贴而受到损害;判定进口对美国内行业部门的影响;对某些不公平贸易措施。同时,美国际贸易委员会与商务部共同负责美对外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工作。
上述这些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必须加以重视。如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再如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修正案的宗旨是保护美国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引用我国入世议定书纺织品市场保护条文的最终规则,美国及其他世贸成员国如认为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扰乱市场,可以要求与我国谈判,必要时可实施配额限制。
七、计算题
1、某国2009年出口120亿美元,价格指数是120,请计算该国国际贸易量。
解:
国际贸易量=120/120=100亿美元
答:。。。。。。。。
国际贸易量的计算公式是:国际(对外)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价格指数。
2、某国海关对进口男式开司米羊绒衫(每磅价格在18美元以上者)征收混合税,每磅征收0.375美元的从量税,加征从价税15.5%。该批货物总量10万磅,每磅价格28美元,试计算该批货物的从量税、从价税及混合税额(计税货币单位均为美元)。
解: 从价税:10万磅×28美元×15.5%=43.4万美元
从量税:10万英镑×0.375美元/磅=3.75万美元
混合税额=43.4+3.75=47.15万美元
答:。。。。。。
3、某国1980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60,进口价格指数为80,计算贸易条件指数。该国贸易条件是恶化还是好转。
解:
贸易条件指数(TOT)=(160/80)×100=200
该国贸易条件好转
答:贸易条件指数200,该国贸易条件好转
贸易条件指数(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若TOT大于100,表示贸易条件好转; TOT小于100,表示贸易条件恶化; TOT等于100,则表示贸易条件不变。
本资料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