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本文是一篇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于是写了这篇后叙,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议论性较强的记叙文,全文议论和叙事并重,是韩愈对叙这种文体的一个创造,后叙实际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通序。叙和跋是叙文和跋文的合称,序写在著作的前面,跋写在著作的后面,都是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补充和说明的。题目中提到的《张中丞传》即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张巡,邓州南阳人,安禄山反时,任真源县令,起兵抗敌。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诏拜御史中丞。后叙: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了补充。因为韩愈觉得李翰写的《张巡传》还不够,所以又对《张巡传》做后叙。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补充记叙南霁云的事迹,张巡、许远的其它轶事,赞美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事迹,斥责安史叛军以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四、层次段落。全文从总体看,除开头一个自然段交待写这篇后叙的原因外,全体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议论文为主,驳斥小人对英雄的诬蔑,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部分都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这个主题。开端说明写这篇本文章的原因。因为原来的《张巡传》多有欠缺,必须写后叙作补充,余下为正文。分为五段。第一大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共三段。针对诬蔑许远他们的论调进行驳斥。其中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驳斥说许远畏死辞服于贼的诬蔑。第二个层次是第二个自然段。驳斥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同时抨击小人好诽谤他人的劣性。第三个层次为第三个自然段。以周围的将领弃城而逆遁和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作对比。驳斥了责二公以死守的谬论。从而肯定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第二大部分为第四第五自然段,共两段。这部分为记叙为主。第四自然段写南霁云乞师贺兰,贺兰坐视不救,南霁云和张巡同时殉难,壮烈牺牲的事迹。第五自然段补叙张巡,许远轶事。分三个小层次。第一小层次通过张籍回忆于嵩讲述过的事情来补叙,详细的叙述了张巡博学强记的特点和英勇就义的事迹。第二小层次简述许远是宽厚长者,而且心胸开阔。第三小层次交待讲述者于嵩之死。作者夹叙夹议,清晰的表现出崇敬英雄,憎恨小人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特色
1. 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的写作特色。
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去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的联,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 驳斥谬论时,所用的论据与论证方法。
本文前半部分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调进行批驳,都用事实作论据。如: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时,用了许远让位受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责备张巡、许远死守的错误议论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外援不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捍卫天下的功绩,论证守城是正确的。由于都用事实作为论证,所以对谬论的批判显得义正辞严,具有不容辩驳的力量。
“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运用了类比法。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以此论证睢阳城的陷落是在必然。将许远所守的城池先被攻陷,说成是许远叛变投降,这不过是儿童之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3. 三个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人物张巡、许远和和南霁云,各具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5.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各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受权于巡,自处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即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即写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力量,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人相互映衬,更现出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出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六、疑难词句。
(1)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遗憾。
(2)两家子弟才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数日:计算日期。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责备。
(5)虽欲去,必不达
去:离开。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渐趋覆没。 就:接近,趋向。 日滋:天天增加。
(7)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相环:四周都是。
(8)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犹言任职。 道:是经过,来往。
(9)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是备、办。 延:邀请。
(10)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记。
(11)又降霁云,云未应
降:劝降。
(12)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应口:应着发问者的声口。
(13)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仅:将近。 且:将近。
(14)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因:凭着。
(1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颜色:脸色。 阳阳:安详的样子。
(16)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乐:以什么为乐,意动用法,可以译为不以成全别人的好事为乐,就是这样啊!
(17)二公之贤
之:那么,代词。译,张巡两公那么贤明。
(18)而责二公以死守
倒叙句,即为:以死守责二公的倒装。译,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不该死守睢阳。
七、古文今译。
只截选文中的几段译出。
书中的第三段译为: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守睢阳城的西南和东北。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责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将死的时候,它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拉绳子而把它拉断,断必定有一个地方。看问题的人,见到人死了,绳断了,就归罪于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就像是这样的啊!像张巡、许
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以遭到非议,其他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译书上第四段:
当张、许二位开始守位睢阳城的时候,哪能知道人家最终不来援救,而丢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个地方守不住,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去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已经没有救兵而陷入窘境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受伤致残和饿得瘦弱的士兵,既使想离开围城,也一定到达不了目的地。张、许二位那样贤明,讨论的一定很周到、精密了。他们坚守着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千百名越战越少的士兵,抗击着日益增多的百万大军,掩护着江河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在那个时候,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军队,做事不就的人,周围都是。不追究究、惩处这些人的责任,反而责备张、许二位不该死守睢阳。也可见那些发议论的人,自列于判逆者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邪说,而帮助判逆作乱的人,攻击张、许等英雄。
书上的第五段译为:
我曾经在汴、徐二洲的节度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两位英雄,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的事情,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讨救兵的时候,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了酒食与音乐,请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的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什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但从道义上说不忍心;纵然勉强吃了也还咽不下去”,于是拔出配刀斩断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的拿给贺兰看,在坐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的为南霁人流下了眼泪。霁去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骑马离开了。将要出城的时候,霁云抽出箭来,射佛寺之塔,箭身一半射进佛塔上边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是用来作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这件事:睢阳城陷落的时候,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让他投降,张巡不肯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杀害他;敌人又劝南霁云投降,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就对着霁云喊到:“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去死呢!”也就宁死而不屈。就宁死而不屈。
更十月考试在8月25日开始报名,各位需要报考同学不要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