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1963年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话。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他领导中国人民胜利的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论说文,属哲学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从而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强调对全党要进行辨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做好工作,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全文论证的问题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从开头—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论点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一层不仅正确的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且强调了正确思想的能动作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但被群众掌握就是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第二部分(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就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其论点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一段的段意是谈人们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层次(从这个时候的精神、思想—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谈人们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层次(从这个飞跃——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强调人们的认识要在实践中检验。因为只有第二个阶段的飞跃才能验证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此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个层次(从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认识过程必须经过多次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结尾):论点是,进行辨证唯物论认识论教育的必要性。
这部分首先指出党内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因此才强调很有必要进行辨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做好工作,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第四项:学习要点
1.认知本文阐明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理解关于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基本含义。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具体地说就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五官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以后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即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具体的说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这些认识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第六项: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行文富于变化。
作者在阐述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时,在表达上即有概括又有叙述,但是在两个阶段的行文却有变化。在阐述第一个阶段时先叙述后概括,即先叙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再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再具体叙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样使句势富于变化,行文具有波澜。
第二个特点:运用设问句、排比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设问句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生产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里运用了设问的方法,引人思考,然后再回答,使人印象就犹为深刻,难以忘怀,同时用在开头也是提出中心论点,十分醒目。
那么,还有就是四字句式连续而发,增强气势。本文结尾使用了六个四字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十月考试在8月25日开始报名,各位需要报考同学不要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