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格》故事梗概(柳鸣九翻译)。
中篇小说《克洛德·格》描写了一个穷苦的失业工人,在商店里为自己因为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女人和孩子偷了点儿面包和柴火,结果为自己带来了五年的监禁。在监狱里,他由于正直严肃而被人尊敬,但他的这种声望并没有帮助他填饱肚子,反而招致了监狱长处心积虑的打击和折磨。经过内心的审判,克洛德最后以良心的名义判处了监狱长死刑。雨果在故事的后面引申出疑问:为什么穷人总是被伤害?为什么政府宁愿花大钱修建监狱而不愿意用同样的钱修建十所学校?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直截了当的回答。
雨果《克洛德·格》(节选)
维克多·雨果《克洛德·格》,重点章节。
1、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
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了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20年代后期,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政治上转向自由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提出美、丑对照原则)。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年,雨果创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史称“《欧那尼》之战”。
1831年,雨果发表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9世纪三四十年代,雨果发表了诗集《晨暮曲》、剧本《逍遥王》等。这些都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受压迫者和贫苦人的同情。路易·波拿巴上台后,雨果流亡国外十九年。流亡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
晚年的雨果,创作力仍很旺盛。诗集《凶年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反革命叛乱的故事。雨果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表现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共和国军政治委员西穆尔登,司令官郭文、叛匪的首领朗特纳克侯爵是其叔伯。)
去世后葬入先贤祠。
2、创作概貌: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
诗集:《颂诗集》《晨暮曲》《凶年集》
剧本:《逍遥王》
名言: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十月考试在8月25日开始报名,各位需要报考同学不要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