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专业串讲笔记:郭沫若
重庆市自考网整理了关于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专业串讲笔记,希望对各位考生有些帮助!
一、曹禺的话剧
(一)家庭对其创作的影响
出生在旧式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却从未打过仗,胆小怕小,有着浓厚的骚客词人的气质。后来退职,因抑郁不得志,爱发脾气,十分严厉。和大哥家修不和,家里除了家宝其余三人都抽鸦片。父亲让戒烟,甚至跪下来求他,让家宝看见,深深刺痛其心灵,后来写进《北京人》里。家里一片死气沉沉,父母白天睡觉,晚上吸烟,后来出现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变故。这一切注入作家脆弱的灵魂,形成了早熟内向、孤僻、敏感恐怕的性格气质。母亲早逝,继母和父亲对其十分疼爱,在继母影响下,从小就是个戏迷。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加入新剧团。表现出表演的天才。
(二)其话剧形成背景
加入剧团后,表现出表演的天才,后来被清华西洋文学系录取,成为演剧上的活跃分子。当演员的经历使其提高了演技,更重要的是使他深深地体味到一种内在的灵魂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重重矛盾。其演戏是“先体会人物心灵”而非单纯的演技进入剧情。他又学习了许多希腊悲剧,这一切激活了曹禺心灵中久久积聚的愤懑、同情与苦恼,他的心像在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里,经受着煎熬。发自心底的生命的呼唤,使他终于开始写戏了。
(三)曹禺话剧特色(淡化了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意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和艺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曹禺话剧的命运与其主题内涵的关系阐述?
对曹禺来说,写戏就是定人物和人物的心灵,写心灵就是写心灵的重重冲突与矛盾,写死的活灵魂或活的死灵魂。曹禺的话剧内核淡化了作为中国总主题的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意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和艺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30年代中国戏剧接受对象已经意识形态化,时代戏剧规范已经形成,而曹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却对“背景”处于暂时的无知状态,于是他可以不顾及已成的“时代规范”,而独立地进行着“个人话语方式”的创造。因此他才如此坦然地把他的创作活动视为一种‘生命的创造’。(他并且直言宣告:他的创作的原初冲动,来自出于生命本性的一种莫名的困惑、恐惧、憧憬与诱惑,来自发泄自己情感的内在要求,是“心灵的魔”的驱使与“生命”的召唤;他注重的是个体生命的主观投入与升华;他创作的起点是情节、人物与情绪。这意味着,)从创造起点上,曹禺的文学观念、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等,他对世界的感受、解释,就与既成的社会意识、艺术规范相矛盾、相冲突——正是这种“悖逆”与“反叛”使曹禺成为曹禺:既产生“曹禺”的独特价值,又决定了“曹禺”戏剧生命的某种独特命运。
第一个戏剧生命个体《雷雨》就是这样诞生的:他将自己内在的“性情”外化或戏剧化,形成了“雷雨”式的“郁热”。在30年代的中国,当时大部分观众是高度政治化与情绪化的,要求接受者冷静、理智、含蓄是不太可能的。他们宣称《雷雨》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探讨,或回答“婚姻如何才能成一个健全的形式”。这样一些功利性的人为阐释,肢解乃至扭曲了《雷雨》的内在意蕴。《日出》是其第二个“生命”创造,仍然坚持着独立探索与创造,转向对生命“沉静”的追求,是一种细细的忧郁,也是剧作者的一种内心的呼唤。他在关注“人”在“宇宙”中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这已经是他的自觉意识。由于受到《雷雨》中接受者的影响,他在逐渐被时代的“规范”与“模式”所征服。所以《日出》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曹禺的艺术创新同时获得了历史的承认。但曹禺不愧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他全然不顾外界的期待与压力,只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他要创造一个“原始蛮性的世界”。于是《原野》诞生了。这样一部被称为“生命三部曲之最”的戏剧的出现与抗战的大背景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不仅是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问题”的传统观念、规范、模式的挑战,也是对中国读者及批评界“期待视野”的挑战。因此受到了长期的冷遇和拒绝接受。1940年第四部杰作《北京人》,它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是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但在40年代的接受者,仍然不能理解《北京人》,人们普遍将它看做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并且同样使它遭受到被肢解的命运。这对于一个用生命内在体验去抒写的剧作家,一个具有无限丰富性、追求多种创作方法的剧作家来说是最大的亵渎与不幸。但遭遇继续顶着“传统”“规范”的压力,走着自己的路。写于1942年的《家》又是一次极富创造力的“再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对传统接受表现出极大艺术勇气、独立性与创造力的曹禺,面对接受界与批评界,他终于作出了自己的反应与选择,向既成规范与模式归依。这对剧作者本人同样是一种“残忍”。于是我们看到剧作家对《雷雨》《日出》《北京人》的不成功的向主流意识靠拢的修改,还有后来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都有“主题先行”的嫌疑。虽然试图从艺术的精巧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并且他也确实获得了某些成功,但这些努力明显带有苦苦“挣扎”的意味,给人一种沉重的悲凉感。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主题内涵:《雷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以1925年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背景,通过反动资本家周朴园与周围亲人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虚伪、残忍及其精神危机为不幸人们的命运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和雷雨般的呐喊。它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理,这也正是它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艺术魅力:
1、表现它的激烈潜隐的戏剧冲突上。本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带来了多元互动的矛盾冲突,其中最感人的是善与善的冲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
2、本剧还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戏剧气氛。
A、利用戏剧场面创造气氛。
B、利用自然环境烘托气氛。“郁热”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乃至生命的存在方式。
C、利用戏剧悬念强化气氛。如四凤怀孕的秘密是个悬念。侍萍和周朴园旧情的秘密,这个悬念千万了所有人物的命运悲剧,寻根溯源的话,这才是关键的悬念。
3、剧作家还通过富有个性和动作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结构也安排得相当巧妙。
人物分析:
A、周朴园: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资本家阶级的代表人物,但在家庭伦理关系上,他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在道德观念上他与封建地主阶级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无论其形象的鲜明性还是就其思想含义的丰富性而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意义。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顽固性以及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斗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整个剧作的全部网络或矛盾冲突都是以周朴园的家庭为主要阵地而展开的封建伦理道德与反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斗争。
B、蘩漪(fan yi):被封建伦理道德与非常态的爱逼上反叛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在剧中,她一直追求着爱情,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对封建夫权的直接挑战。她是第一个向观众、向读者和周萍控诉周公馆的罪恶,表示了对现代封建伦理关系的无视的人。但她自救的方式,注定了必然的失败与悲剧的命运。同时暴露了她所属阶级的弱点。
C、周萍:徘徊犹豫在对立的两极之间的中介线上的。他自始自终被各种矛盾牵制着,所以他的性格中也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对蘩漪的爱伴随着的是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抗;而对蘩漪的离弃,伴随着的是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妥协和对周朴园的屈服。四凤被周萍当做洗涤拯救灵魂的“救命草”。可他无力将四凤带走的。四凤成为封建伦理吃人的又一例证。
D、鲁侍萍: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存在是对封建制度的残酷性的一个证明,对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的一个揭露。这种屈从命运,不去反抗的弱点,多少概括了尚未觉悟的劳动群众的特点。
总之,周冲、鲁贵、鲁大海皆是悲剧人物。整个剧作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典型意义。
三、《北京人》
1941年发表的《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部成功的代表作,应该把这个剧本看作是《雷雨》主题的继续和发展。
主题内涵:深入剖析封建家庭的精神生活领域,着眼于从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破产这一角度,反映了它们由外到内的彻底腐烂,从而揭示出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它比以前的剧作更富于哲理意蕴和文化意识,并且热切地发出了召唤人性复归的呼声,这正说明曹禺创作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深化。
人物分析:
曾皓:是封建大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更是老一代封建士大夫式的“北京人”的典型。他最基本的准则是守成。如今只关心自己延年益寿和死后睡的那口楠木棺材。它强制性地约束每个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甚而还主动起到约束的惰性作用。
曾文清:集中体现了封建精神统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毒害性。他虽能诗善画、聪颖清俊,有善良温厚的一面,然而内外双重障碍使他没有勇气向社会和自身挑战。他的死,与其说源于封建家庭的罪恶,不如说是源于对自身的彻底否定与自我意识的初醒。
愫方:是曹禺塑造的一系列悲剧妇女性形象中最富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典型。她的苍白的哀静的脸上似乎写着无限的哀思。她深受着曾文清,鼓励他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生活。最后,她终于完成了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复活到决意自身复活的飞跃。愫方以具有浓烈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自己的心灵中构筑的是一个丰富的爱的王国。她爱人们,但她更爱生活,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追求曾使她过着“凄凉而甜美”的生活,那么,她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甜美。
艺术成就:
1、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性,虽错综复杂,但表现形式却隐约闪烁,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2、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冲突,烘托戏剧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如“棺材”是曾皓的命,“耗子”是江泰,曾家的姑老爷,实际是个只会啃粮食的耗子。“鸽子”象征文清与愫方的爱情。《北京人》的审美意识比《雷雨》《日出》更加成熟了。那种放肆的情感和较为倚重技巧的痕迹,都在逐渐消解。犹如日常生活般平淡自然,整个作品洋溢着淡淡的喜悦、轻轻的哀愁、令人回味无穷。
更多关于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专业串讲笔记的信息,请咨询重庆市自考网在线老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