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一般来说,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作品主题的基本方式是
A、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
B、作者以较多的篇幅,以议论的方式直接点出主题
C、以新闻评论与报道相配合,让读者切实地把握主题
D、在报道的结尾部分,对主题作深化与升华
2、在西方新闻界,社会生活、消费类报道一般被认为是
A、深度报道 B、通讯
C、软新闻 D、硬新闻
3、《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A、邹韬奋 B、黄远生
C、林白水 D、范长江
4、“大老齐虽然也称得上个知识分子,可那身打扮却是个道地的庄稼人。头上一顶褪了色的蓝制帽,一条早已过了时的蓝裤子,裤管老是挽着。两只黝黑的大脚上穿着一双旧塑料凉鞋。”——这一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场面描写 B、景物描写
C、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
5、一般被称作“报纸的主体”所指的报道体裁是
A、深度报道 B、通讯
C、特稿 D、消息
6、下列著名记者中,对通讯文体做出过开拓性贡献、正式奠定了通讯文体在报纸上的地位
的是
A、王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范长江
7、新闻作品中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看法的表现手法是
A、议论 B、描写
C、说明 D、叙述
8、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
A、新闻事实 B、新闻标题
C、新闻语言 D、新闻主题
9、中国报业史上,早期的通讯主要以下列哪类通讯居多?
A、人物通讯与经验通讯 B、纪实性通讯与旅游考察通讯
C、事件通讯与风貌通讯 D、经验通讯与事件通讯
10、《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体裁是
A、消息 B、通讯
C、评论 D、深度报道
11、一般认为,某一新闻事件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的关系越密切,则该事件越具
A、接近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趣味性
12、1987年,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发表于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中国日报》 D、《经济日报》
13、下列作品中,属于快讯这一体裁形式的是
A、《陕北有煤海》 B、《“飞天”凌空》
C、《抢菜记》 D、《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14、所谓“狭义的新闻”,是指
A、特稿 B、电讯
C、特写 D、通讯
15、下列作品中,作者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同一人的是
A、《水城威尼斯》 B、《记鲁迅》
C、《春夜》 D、《桌上的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在新闻作品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基本原则包括
A、细节应具有典型性
B、细节描写应文笔简洁,力戒繁冗
C、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更为生动,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大量运用细节
D、运用细节描写时应注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E、细节描写直接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败
17、近半个世纪来,西方特稿写作呈现一个趋势,即在遵守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
A、增强对比内容的描写 B、注重衍生知识介绍
C、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 D、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
E、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
18、新闻作品研究者需要具有的理论素养包括
A、特殊才能 B、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C、政策水平 D、幽默精神
E、分析判断能力
19、以下属于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有
A、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B、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C、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D、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
E、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20、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有
A、《“妈妈教我放鸭子”》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D、《“飞天”凌空》
E、《核弹元勋的“三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1、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22、新闻作品为什么需要设置悬念?通常如何处理这一手法?
23、如何理解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试述分析新闻作品的新闻主题时,研究者应该注意把握的因素。
25、试述《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这是一则具有时代特色的财经述评。请从以下三方面对本文进行分析:(1)本文的文体特征是什么?(2)大量的编注起到了一种怎样的作用?(3)三个小标题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是什么?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苹果深陷“中国血汗工厂”漩涡
来源:新华海外财经
上周开始的时候,苹果公司还在为创纪录的季度利润而洋洋得意,然而到了上周结束的时候,该公司则经历了一场公共关系的“大退步”。
“恐怖工厂”
1月26日,《纽约时报》A1版头条以“In China,Human Costs Are Built In toan iPad”为题,披露了苹果在中国组装iPad和iPhone的工厂剥削工人的现象。这一采访了36位现任或前任苹果雇员及苹果供应商的深度调查报道,重新点燃了媒体对苹果“血汗工厂”的兴趣。
被称为美国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男性的斯图尔特(Jon Stewart)在喜剧中心电视台(Comedy Central)的脱口秀节目里,把苹果巨大的利润幕后的富士康工厂讥讽为“恐怖工厂”(Fear Factory),这次公共关系事件对苹果造成的打击因而又被推高了一个层级。(编注:在截至去年12月的财季,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创下了新纪录。其中销售额大涨了73%,至463亿美元;利润则翻了一倍还多,至131亿美元。根据数据提供商Capital IQ的数据,这一业绩使得苹果的现金储备达到了976亿美元。)
苹果面临的问题在于,在幽默而令人震惊的新闻标题背后,有关中国大陆工厂的很多真相被揭露了出来,这足以令苹果的客户感到被冒犯,并最终对该公司的金字招牌造成损害。(编注:根据《纽约时报》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56%的受调查者认为苹果公司完美无缺;14%的人认为苹果公司最大的缺点是它的产品过于昂贵;只有2%的回应者提到了海外劳动力问题。)
出厂速度
堪忧的是,追究责任以及改进当前的状况远非易事。(编注:一些苹果的前任高管向《纽约时报》透露,违规情况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一旦苹果与核心供应商发生冲突,或影响到新产品出厂的速度,从而威胁苹果的竞争优势。据《纽约时报》披露,去年10月去世的乔布斯在2010年一次业内会议中曾谈及苹果与供应商的关系:“我认为苹果对于其供应链各个公司的工作条件的了解以及付出的努力,恐怕是业内做得最好的。”)
《纽约时报》的重磅报道出炉后,苹果的首席执行长库克随即给全体员工发出电邮,对有关供应商不安全工作条件的报道表达了极端愤慨,并承诺加强审计。(编注:在外界的一再要求下,本月初,苹果公司首次公布了全部主要供应商的名单。但苹果并未公布其间接供应商的名单。此外,在公布的供应商名单中,苹果没有透露任何有关其工厂地点的信息。不仅如此,权益组织表示,他们曾试图检查苹果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但却被告知其将无法踏入大门一步,而这一禁令直接来自于苹果公司。)
2010年,富士康工厂就曾发生过一系列员工自杀事件,当时媒体对此进行过广泛报道。富士康在中国的雇员人数逾100万。
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富士康不但给员工加薪,还开通了帮助热线,拉上了安全网,防止员工跳楼。富士康员工的底薪从每月1200元提高到了2000元。但这些显然未能阻止媒体继续“口诛笔伐”。
因为“体积庞大”的缘故,富士康每每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在富士康深圳厂区工作和生活的员工数量超过了30万,相当于一个小镇的人口。(编注:1月22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披露,2011年2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参与的硅谷杰出人物聚餐上,奥巴马向当时仍在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苹果iPhone、iPad在美国制造?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工作机会带回家?当时,乔布斯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些工作不会回来。”《纽约时报》为此列举了一个细节:某次,就在iPhone上架销售前几周,苹果改进了制造设计,主要是涉及显示屏的设计,这使得此前准备的组装线要彻底重置。新的显示屏近半夜才被送到中国工厂。当夜,工厂领班立即叫醒了8000名工人,每人发了一杯荼和一包饼干。这些工人在半夜12点换班中,半小时即到位将新的显示屏装入机器。仅仅96小时,该工厂完成了日产10万台的iPhone量。)
中国式转型
在中国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的幕后,有大约1.2亿农民工在辛苦劳作,他们大多在条件艰苦的厂区里生活和工作。
农民工面临的苦闷前景是,由于数十年来存在的户口制度,他们不能像当地人一样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居民福利,差不多成了二等公民。
中国的工业转型已经进行了20余年,在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之初,这样一种体系或许还能说得通,但眼下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在促使紧张关系升级。
户口制度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它使农民工家庭难以在新的地方安置下来。估计有5800万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由亲戚或福利院照顾。
围绕改革户口制度反复进行了讨论,但目前为止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不仅是企业从户口制度带来的顺从的廉价劳动力中获益,地方政府也得到了好处。任何改革都将意味着收入进行重新分配!
然而,众所周知,中国需要恢复经济的平衡,以便从投资向消费倾斜。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表现突出,而家庭消费率却处于前所未有的低点,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
看起来再明显不过的是,第一步将是解除对这些农民工的束缚,允许他们安居乐业。记者最近在走访广东惠州期间体会到了中国失衡经济的现实。在那里,工厂旁边就是不断扩张的尚无人居住的住宅楼。
对此类现象常见的回答是,中国缺乏推进户口改革所需的政治共识。
与此同时,苹果和其他跨国公司会辩称,它们只是在遵守当地的规定。
这或许可以理解,但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特别是如果它开始冒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苹果消费者的时候?
毕竟,如果消费者心甘情愿要求购买有机柴鸡蛋,那么距离他们要求购买由有基本尊严的工人所生产的智能手机或许也不太远了。
这一事件的发展还有待观察。这回不太可能是苹果或中国政府方面在这个棘手问题上的最终发言。
随着国际媒体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条件恶劣的制造业,中国方面也势必将为此感到不安。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2年01月31日A27版)
下载该试题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