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65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类型抽样中,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大小取决于总体的( )
A.总方差 B.组内方差
C.组间方差 D.总平均数
2.费喧理想指数公式是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几何平均数 D.加权几何平均数
3.某地区粮食产量与人口数对比的结果是( )
A.算术平均数 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4.某企业的产值,每年都增加500万元,则该企业产值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 )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有增有减
5.某公司职工月奖金额最高为450元,最低为150元,据此资料分为6组,形成等距数列,则各组组距应为( )
A.50 B.60
C.150 D.300
6.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 )
A.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B.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C.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 D.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
7.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再生产核算表的基本表有( )
A.4张表 B.5张表
C.6张表 D.7张表
8.对本来没有内在关系的现象进行相关分析,将导致( )
A.强负相关 B.弱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非线性相关
9.人口的自然构成是指( )
A.人口的性别和民族构成 B.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C.人口的职业和文化构成 D.人口的年龄和职业构成
10.国民财富是( )
A.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C.国民财产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D.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11.在业人数与在业人数和待业人数之和相比计算的指标是( )
A.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 B.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
C.就业率 D.失业率
12.工业企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 )
A.工厂法 B.部门法
C.生产法 D.产品法
13.商品流转统计的基本指标是( )
A.商品购进、商品销售与商品出口 B.商品进口、商品购进与商品销售
C.商品购进、商品销售与商品库存 D.期初库存、商品购进与商品销售
14.在下列经济效益指标中,反映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是( )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物化劳动生产率
C.投资效果系数 D.资金利税率
15.某地区报告年的总产出为284亿元,中间物质消耗131亿元,中间服务消耗23亿元,
固定资产折旧11.5亿元,则该地区报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
A.118.5亿元 B.130亿元
C.153亿元 D.248.5亿元
16.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着( )
A.不完全的依存关系 B.不完全的随机关系
C.完全的随机关系 D.完全的依存关系
17.根据各年的月份资料计算的季节比率的平均数为( )
A.100% B.120%
C.400% D.1200%
18.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
A. B.
C. D.
19.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 )
A.资本(资金)往来项目 B.经常项目
C.储备资产增减额 D.误差与遗漏
20.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是各组( )
A.变量值基本相同 B.变量值与其次数相同
C.变量值与其频率相同 D.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根据时期不同和计价当时完好程度不同,固定资产价值指标具体分为( )
A.固定资产原值 B.固定资产折旧价值
C.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 D.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
E.固定资产净值
22.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评价估计量的优良标准有( )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变异性
E.有效性
23.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 )
A.算术平均法 B.几何平均法
C.调和平均法 D.移动平均法
E.方程法
24.统计分组体系的形式有( )
A.品质分组体系 B.数量分组体系
C.简单分组体系 D.复合分组体系
E.平行分组体系
25.设单位产品成本(元/千件)对产量的回归直线方程为=85-5.6x,这意味着( )
A.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B.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C.产量为1千件时单位成本为79.4元
D.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增加5.6元
E.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5.6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统计指标体系
27.动态数列
28.人口出生率
29.常住单位
30.利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时期现象和时点现象在确定调查时间上有何不同?
3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33.变量X与Y的协方差等于零说明什么?
五、计算、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4、35小题各5分,第36、37小题各10分,共30分)
34.某地区1995—2000年的粮食产量资料如下表:
年份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粮食产量(万吨)
累计增长量(万吨)
定基发展速度(%) |
5000
_
100 |
104 |
400 |
500 |
108 |
5600 |
请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35.设某地区某年居民货币收支情况如下:
项 目 |
金额(万元) |
|
年初居民货币结余 |
250 |
当年居民货币收入 |
800 |
当年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 |
520 |
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 |
160 |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
36.某水果批发市场各种水果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如下:
水果品种 |
销售量(万公斤) |
价格(元/公斤) |
基期 |
报告期 |
基期 |
报告期 |
芦柑
香蕉
苹果 |
30
14
18 |
36
16
20 |
3.6
3.8
3.0 |
4.0
3.8
3.2 |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 |
工人数(人) |
15以下 |
10 |
15-25 |
40 |
25-35 |
30 |
35-45 |
20 |
要求:(1)计算乙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
六、论述题(本题10分)
38.试述什么是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考试题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