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
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A.孔子 B.子产
C.邓析 D.管仲
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
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
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
C.孟子 D.子产
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
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
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
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颂
C.白居易 D.朱熹
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
A.魏征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
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
1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
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
1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
A.杜预 B.张斐
C.鲍敬言 D.刘颂
1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
A.施仁政 B.重刑罚
C.教化 D.无为
1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
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
1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富弼 D.张方平
1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光
1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
A.阿骨打 B.金章宗
C.完颜雍 D.忽必烈
2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
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
2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居正 D.刘伯温
2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唐甄
2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章太炎
C.梁启超 D.沈家本
2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民主
2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
A.黄宗羲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2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
2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2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
2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
3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龚自珍 D.魏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A.法条 B.法义 C.法数
D.类 E.式
3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
3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
3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
D.纠察权 E.教育权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以德配天
37.董仲舒
38.“三不足”理论
39.权能分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41.简述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
42.简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3.评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C 3.A 4.C 5.A
6.B 7.A 8.C 9.B 10.A
11.B 12.C 13.A 14.C 15.D
16.D 17.B 18.C 19.C 20.C
21.A 22.B 23.B 24.B 25.C
26.C 27.C 28.A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BCD 32.ADE 33.BCDE 34.CDE 35.ABC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
(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说法,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
(3)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从单纯地强调天意,转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是对神权法思想的新发展。
37.(1)西汉政治家、思想家,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
(2)他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继承孔、孟思想,并吸收先秦阴阳五行、墨家、法家以及汉初黄老思想中的一切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他主张立法和司法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原则,提出“大德小刑”的关系理论,提倡“春秋决狱”,实际上使儒家经典法律化。
(3)由董仲舒初步建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8.(1)北宋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提出的理论;
(2)其内容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等思想;
(3)它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39.(1)权能分治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核心内容;
(2)把政权和治权分开,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项“治权”由政府实施;
(3)“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因此称“权能分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41.(1)朱熹面对南宋农民起义,提出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学说。
(2)他主张执法“从严”,但反对“滥刑”;他主张恢复肉刑,以“全其性命”。
(3)他主张执法“从严”,并应选拔清官为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与质量。
(4)他认为严于执法,“而以宽济之”,是治国要道。
42.(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
(2)“平恕”为审断之本。
(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4)法学盛衰说。
(5)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进步思想性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43.(1)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关于法、势、术的理论,提出“以法为本”,
三者并重,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治国工具。
(2)第一,法与势结合。势即权力和地位,君主应该“擅势”,集大权于一身;并“抱法处势”,通过君主的权势来推行法律,将“势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第二,法与术结合。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手段,君主树立自己的权势要依靠法,也要靠术;术包括对臣下公开的考察和暗中的操纵。
(3)评价:韩非的思想是对法家这一理论的系统化;说明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要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来维持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尖锐所造成的。
自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