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资料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资料,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大学语文》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题型题量分值
1.单选201′ *20=20′
2.多选52′ *5=10′
3.词语解释题101′ *10=10′
4.简析题56′ *5=30′
5.作文题130′
合计41100′
语言文学常识——约15分
作品阅读分析——约55分(古文约25分、现代语体文约30分)
作文——————30分
答卷限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18年04月
目 录
导读
语言文学知识
知识点1 议论文部分
《寡人之于国也》
《秋水》
《五代史伶官传序》
《论毅力》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容忍与自由》
《咬文嚼字》
《吃饭》
《我的世界观》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知识点2 记叙文部分
《冯谖客孟尝君》
《垓下之围》
《张中丞传后叙》
《种树郭橐驼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前赤壁赋》
《先妣事略》
《马伶传》
《西湖七月半》
《秋夜》
《香市》
《爱尔克的灯光》
《纪念傅雷》
《哭小弟》
《都江堰》
《我与地坛》
《蚂蚁大战》
知识点3 诗词部分
《蒹葭》
《湘夫人》
《陌上桑》
《饮酒》
《行路难》
《秋兴》
《长恨歌》
《早雁》
《虞美人》
《八声甘州》
《鹧鸪天》
《声声慢》
《摸鱼儿》
《一句话》
《再别康桥》
《雨巷》
《祖国,我的亲爱的祖国》
《我愿是一条急流》
知识点4 小说部分
《婴宁》
《宝黛吵架》
《断魂枪》
《哦,香雪》
《金鲤鱼的百裥裙》
《苦恼》
《麦琪的礼物》
知识点5 写作部分
常用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常见的叙述方式
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历年作文考题
导读
本资料必须结合课本使用,需熟知课文内容才能深刻理解且巧妙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及写作水平,简单通过考试。
一、考试题型
题型题量分值
1.单选201′ *20=20′
2.多选52′ *5=10′
3.词语解释题101′ *10=10′
4.简析题56′ *5=30′
5.作文题130′
合计41100′
语言文学常识——约15分
作品阅读分析——约55分(古文约25分、现代语体文约30分)
作文——————30分
答卷时间:150分钟
二、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
本课程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掌握就是要求考生记忆课文中的内容,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深层次的掌握则要求考生在对课文记忆的基础上对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考核考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对于古文,要能够读通、读懂,同时对重点字词(课文后面的注释)要一一掌握。
三、要灵活掌握语文知识
这是学习的难点,历年来考生丢分很多。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主要有:
1、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其中两种论据、三种论证方法是重点;
2、10种修辞手法;
3、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4、描写人物的五种方法;
5、诗词的直接抒情手法,间接抒情的六种手法;
6、记叙的顺序。
四、作文
自考作文一般可以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文章。在写作作文时,可以参看《纪念傅雷》一文的写法。
语言文学知识
一、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 、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5.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词术语: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
知识点1 议论文部分
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
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主旨:
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学习要点:
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1)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2)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3.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3)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5.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6.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
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8.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主要采用演绎法。
《秋水》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学习要点:
1.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3.本文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同时也有归纳法,演绎法。
4.善用比喻
(1)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篤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
5.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2)见上面例句’
6.反诘句
(1)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重点段落分析:
文章开始第二段开头:
人的认识受到环境、时代、所受教育的限制,因此都是十分有限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是一篇史论。
学习要点:
1.本文是史论。
2.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核心词:天命与人事)
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3.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文章第三段运用的是演绎法,用名言论据来证明后唐庄宗亡国的教训。
4.本文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重点掌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满招损,谦受益”的警句意思。
《论毅力》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写作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久。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学生,两人主张一致,号称“康梁”。
主旨: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面获得成功。
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2.本文主要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正反对比。
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第四段,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堆山者“功亏一篑”,填土者则“持之以恒”。
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3.本文的比喻句。
“更譬诸操舟-------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以操舟作比,说明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孔子的“堆山”与“填土”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孟子的“掘井”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4.本文的层递句。
(1)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作四个层次的递进描述;
(2)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三层次的递进描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家,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1917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中心思想:
本文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阐明了他的办学理念: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
学习要点:
一、本文所阐述的办大学的理念。
1.抱定宗旨;2.砥砺德行;3.敬爱师友;
二、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入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来”,如果是为了升官发财,何必读大学?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
三、掌握本文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在正面阐述了办学的“三事”,从“三事”的反面,来大学是为了升官发财,同乎流俗等方面,一一加以对比,有破有立,立中带破,观点鲜明,使正面的论点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四、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容忍与自由》
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心思想:
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学习要点:
1.历史上不容异己的例子
从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三方面来讲:
其一,思想自由。胡适本人十七岁时发表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
其二,宗教自由。西方宗教改革后,原先向罗马教庭争自由要宽容的新教徒,又反过来摧残异己。1553年10月23日,日内瓦执掌宗教大权的加尔文,竟把敢于批评他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捆在柴堆上用火慢慢烧死。
其三,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2.掌握“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不正确的态度,这样一种“我不会错”的心理,再加上所谓的正义的火气,使人丧失了容忍的雅量。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此而来。可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而作者对这种思想的批判,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性的观念之上的思考。
3.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4.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中的例证法。本文运用三个典型事实论据,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5.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反思和批判,不着重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剖析,而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将理论的阐述融汇于平易的白话之中,易于为读者接受。“言之有物,明白清楚”。这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的境界。具有大家风范。
6.本文的现实意义。
胡适先生提出的容忍的理念,态度,度量,有一个核心,就是:和而不同。当今社会趋向于多极并存,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更需要我们具备“容忍”和“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气度。
《咬文嚼字》
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本文是文艺专论。
主旨:
咬文嚼字:原意指过分地推敲字句。本文意思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即中心论点。
学习要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归纳法。在引用“套板反应”时,运用的是演绎法。
2.修辞方法;多用比喻法。用人走路比喻用滥字,说明“套板反应”的道理。
3.重点掌握的观点。
李广射虎,推敲,《屈原》三个例子说明甚么问题。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掌握“字被人用得太滥”的例子。
作者认为“推”好,还是“敲”好?
作者认为郭沫若更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如何?
《吃饭》
钱钟书:中国著名的学者,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中心思想:
本文借“吃饭”为名,借题发挥,通过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等手法,发表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学习要点:
1.如何理解“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吃饭”的实质是为了“吃菜”,辨味而不是为了充饥,便成了我们吃饭的真正目的。但是人们还要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不说“吃菜”,而要说“吃饭”。这就同政治家一样,本来是有自己的野心的,却偏偏要说自己为了民众的利益和福利。宗教上说:“上帝是给人做饭吃的。”因此“上帝”是我们的主人。其实,这“上帝”绝不是我们的主人。
因为“只有为他弄来了饭,给他吃的人”才是我们的主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2.如何理解“人类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教材35页第二段。
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要吃饱肚子,只有这样,人才能活下去。也就是人类一切活动除了思想在起作用,解决自身活下去的需要,也就是吃饭问题才是人一切活动的一个根本原因。人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肠胃空虚”了,还能谈什么别的事情呢?这也是对“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辩证唯物论的形象比喻。
3.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用结婚,烧菜,厨房等比喻来类比说明作者要阐明的道理。
4.本文主要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修辞手法是比喻。“吃饭有时就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等。吃饭与结婚,好菜与乐曲,人间与厨房,这些东西本来毫不相干,相差甚远,将两者用来比喻同一件事情,更使得比喻效果出奇,出意外,艺术感染力更强。
(要注意的是:类比论证方法往往是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5.本文的散文风格如何。
本文广征博引,处处涉笔成趣。显示出作者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
6.本文运用类比性联想。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相对论的创立者。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他的人生基本理念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他的宗教感情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
学习要点:
1.体会作者“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生观的意义。
这是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这段话是从人的生存关系的意义上来说的。
2.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的意义。
这句话体现作者的一种自律和宽容的态度。人应该勇于探索,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对世界有所贡献。但是,人不能有过分的贪欲,总想着索取,“要他所想要的”。
3.如何理解“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持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作者“人的认识有限,宇宙是无限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对艺术,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但是,人类并不因为“探索的永无止境”,而停止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宗教感情”。
4.本文的文风与作者的人格相一致性。
本文的文风是:思理深远,语言质朴;见解独到,态度谦逊;坦率自然,真情涌动。同作者的人品是相一致的。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教育上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培养“活动,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
中心思想:
本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如何少犯错误的问题。论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讨了产生愚蠢见识的原因,以及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学习要点:
1.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
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主要是:(1)主观臆断,“自认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2)自我中心主义,“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3)狂妄自大,“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点”。
2.理解坚持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根本方法。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你亲自观察一番”。犯错误往往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知道而实际自己并不知道”。而我们要避免错误就必须“亲自观察一番”“眼见为实”。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3.理解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
“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4.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进行论证。从避免愚蠢见识的三个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我们如何少犯错误,属于归纳法中的例证法。在行文中,也是采取用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5.本文的行文风格特点。
(1)逻辑层次清晰,论述周密严谨。
(2)第二人称“你”与第一人称“我”并用,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的对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自然,贴切的效果。
(3)大量使用“如果”开头的句式,采用“也许”“说不定”等等虚拟语,体现出作者谨慎的作风和谦和的态度。
知识点2 记叙文部分
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战国四公子:A魏国信陵君、B楚国春申君、C赵国平原君、D齐国孟尝君。
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学习要点:
1.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这种行为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2.冯谖的性格特征。
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
3.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超人的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4.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
薛地。魏国,齐国。
5.冯谖能够成功的原因。
(1)懂得市义的意义;(2)懂得诸侯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3)懂得利用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6.冯谖弹铗表现了冯谖有意试探;
《垓下之围》
司马迁:西汉人。撰写《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心思想:
本文记述了秦末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历史片段。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的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学习要点:
1.《垓下之围》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2)东城快战: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到做到,展现了项羽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3)乌江自刎:宁死不屈,揭示出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2.作者在文中对项羽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运用了项羽的什么话,这表明了作者对项羽的什么评价?
三次引用了项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话,表明项羽到死也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4.分析文中细节的作用。
(1)“虞兮虞兮”的悲歌: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2)文中出现三次“天之亡我”,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3)“瞋目而叱”表现项羽在失败关口仍有英雄气概.(4)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既是报答乌江亭长的好意,又是对战马的爱惜。(5)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是对敌人的藐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后叙”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同于“序”。
主旨:
本文就是作者阅读了《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于是又对张巡,许远事迹作了一些补充,所以称作后叙。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学习要点:
1.本篇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重点)
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
后部分是记叙文。
两部分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前面是后面的纲,后面是前面的事实佐证,紧紧围绕主旨。
2.前面驳论所采用的论据与论证方法。
所用的都是事实论据。驳“许远畏死”,用许远让位授权,在无外援时,仍然死守的事实。 驳“张巡,许远就不该死守睢阳”,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外援不到,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捍卫天下的事实。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用类比法,连用两个比喻,以此证明睢阳被攻陷,势在必然。
3.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4.本文的细节描写。
5.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张巡,许远,南霁云之间是相互映衬。例1,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让位给张巡,自处于其下。既突出许远的让贤,又映衬了张巡的才能。例2,睢阳城陷,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与南霁云一呼一答,两人互相映衬,更显出两人的英雄气概。
南霁云乞师贺兰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的卑鄙反衬了南霁云的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种树郭橐驼传》是寓言性传记文。本文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文章主题: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要写作特点:①议论与叙事并重;②传神的细节描写;③对比映衬手法。
主旨:
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学习要点:
1.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生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2.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3.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
4.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写得很细。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的,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司马光:北宋人。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起于战国,下到五代。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学习要点:
1.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1)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2)胡服骑射,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日趋融合。(3)赵武灵王的改革,在促进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改革上起了积极的推动。
2.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成功的原因。
(1)耐心说服,循循善诱,不强行推行;(2)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3)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把说服工作做到家;(4)说服的角度很有说服力,以理服人,即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赵武灵王如何说服公子成。
(1)先派人去说服公子成,作为朝廷的重臣对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从政先信于贵”。
(2)亲自上门说服,重点从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已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从对国家有利的角度说服公子成。
4.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方式说理,刻画人物。
5.赵武灵王为什么推行胡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前赤壁赋》
苏轼: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本篇具有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
主旨:
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喜。乐(假乐)-----悲(真悲)------喜(思想解脱后真喜)。
2.掌握文中描写的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及其与抒情的关系。
文中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文章说理也与景物有关联。
3.重点掌握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客”是虚设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现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主”即“苏子”即自己的形象,表现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主客对答,以主说服客,反映了最终积极思想战胜了消极思想。
4.重点掌握对箫声的描写。
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声音,余音,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先妣事略》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代表作《震川先生集》。
中心思想:
追忆亡母的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学习要点:
1.掌握本文的情感内容。
本文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对母亲去世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作者没有抒情,也没有着力渲染,而用白描手法,运用典型细节,在字里行间流动着作者对母亲的悲痛之情。
2.母亲的性格特征。
母亲是一位勤俭,勤劳,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劳动妇女。
3.本文的语言特点。
简洁省净。运用白描,极少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强烈地抒情,只是通过简略地叙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歌颂了自己的母亲。
4.掌握本文细节描写。
本文没有描写母亲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是记载母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就是细节,比如,让丫环把没有烧透的煤晒了再用;对奴仆很好;娘家送来好吃的,分给大家来吃;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人物,抒发感情。
5.描写外祖父家的情况所起的作用。
对外祖父家情况的描写,对母亲的描写起到烘托的作用。外祖父家境的殷实富裕,敦尚简实,更烘托出母亲的种种的品德,操劳辛苦,见子弟甥侄无不爱,与他的家风是一致的操劳辛苦,更加感人。
《马伶传》
侯方域: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参加复社,对魏忠贤进行过斗争。其代表作《壮梅堂文集》。
主旨:
通过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败后胜,说明文艺创作的成功在于深入和熟悉生活,并要在现实中学习;事业的成就来自不怕挫折,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侯方域是复社的成员,痛恨阉党,文中又有讥讽权奸之意。
学习要点:
1.这是篇人物传记。
2.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本文主要描写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技艺,前一次较量,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效果,略写马伶的演出。后一次,重点写马伶,而又采取以李伶的“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的反应来衬托。
3.本文的倒叙手法。
文章先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然后再记述马伶走京师学艺的情况,是倒叙的手法。
4.本文的写作动机。
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一举成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有力地提示了严嵩与顾秉谦是一丘之貉,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5.两次侧面描写。
6.分宜,昆山:借代修辞手法。含义。
《西湖七月半》
张岱:明清代作家。代表作:《陶庵梦记》《西湖梦寻》。
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当时西湖的景色及世风民情。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写,刻画,嘲讽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学习要点:
1.作者开门见山,提笔就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的作用。
作者一脱前人窠臼,别出心裁,不写西湖优美的风景,而着意写人,起到统领作用,引出下文对游西湖之人的描写。
2.作者将景和人结合起来。
作者和友人正是在游人散尽之后的美景中留恋忘返,从而呼客豪饮,饮罢醉卧在十里荷花之中。表现作者与友人的高雅、豪爽与不羁。
3.采取对比手法。
文中描写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文中共描写了五类人,前四类人游西湖与“吾辈”游西湖,形成鲜明对比。
4.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笔调诙谐随意。
《秋夜》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
主旨:
本文意境冷寂而深邃,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
学习要点:
1.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
2.分析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抒情。本文主要采取象征手法抒情。作者把景物拟人化,使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等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黑暗社会。小粉红花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被压迫的弱势人群;枣树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小青虫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的幼稚的人们。
3.掌握本文拟人化手法。本文对所描写的景物都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动作等等。
4.掌握文章开始对两棵枣树的重复描写的作用。(1)是为了表明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种景物中突出枣树的形象,(2)也起到为后面关于枣树描写的铺垫作用。(3)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他内心的孤独;
《香市》
茅盾:为笔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创建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代表作《子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主旨:
作品通过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市镇的凋敝,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特征,揭示造成这种严酷事实的社会原因。
学习要点:
1.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2.作品描写昔日香市盛况的层次。
第一层,说明香市主要内容是“吃”“玩”;
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场面;
第三层,从多种感官出发,描写庙里的情况;
第四层,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庙里庙外的声响。
3.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运用反衬手法。
重兴香市一方面极写武术班技艺高超,“表演卖力”,票价便宜,另一方面又强调看客很少,特别是往常的香市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从过去三流的演出,吸引大量看客,到现在艺高价廉的演出却无人去看,反衬出香市的冷落。
4.香市主角转换的深意。
香市本是农民借佛游春的一种需要,所以,香市主要的游客是农民。重兴后的香市,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了,主角换成了小商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游玩散心了。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镇上的小商人借重兴香市的机会,企图振兴市面,结果也失望了。
5.象征:以公安分局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占据农村;
蚕种改良所象征: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地冲击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农民不得不废弃“土种”,购买“洋种蚕”。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步步深入,揭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寒夜》等等。本文写作于1941年,收入《龙,虎,狗》之中。本文是抒情散文。
主旨:
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学习要点:
1.“长宜子孙”的意思。
“长宜子孙”的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而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
2.文章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3.掌握灯光的象征意义。
本文出现三种灯光。
(1)故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2)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3)“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4.掌握灯光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注意:灯光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一是象征,二是行文线索)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评判,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评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是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5.对姐姐回忆的作用,与表现主旨的关系。
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6.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推移来记事,由景及情,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插叙了(注意“插叙”)对姐姐的回忆,抒发了姐弟之情。进而引出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以议论说理方式出现 。
《纪念傅雷》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本文选自《沙上的足迹》。
中心思想:
在他死后20年,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的独特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一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
学习要点:
1.掌握傅雷的性格特征。
别号“怒庵”,愤世嫉俗,清高孤傲,性格刚直。认真、严肃。坚持真理、真诚。
2.掌握傅雷的三次“怒”,以及三次“怒”的作用。
(1)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了。
(2)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讨论的是学术问题,然而傅雷在论辩中发怒。显示了傅雷的率直性格。
以上两次“怒”,为第三次“怒”作了铺垫。
(3)“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傅雷率直性格的极致表现。
3.本文回忆的顺序:时间顺序。
4.掌握文章后面,作者议论的意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作者发表了一番议论,指出傅雷的“怒”并非一般人的脾性,在他思想成熟后,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刚直品德。作者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傅雷的怀念之情,更表达了对傅雷崇高品德的敬意,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哭小弟》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女作家。本文是写人散文。
主旨:
小弟冯钟越是一位飞行强度专家。为了祖国的富强,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本文对小弟生前,逝后的事迹回忆,赞美小弟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痛之情。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细节描写。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小弟周围的同事为小弟献血。(侧面描写)
2.叙述顺序。不是采用单线顺序,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全文采用倒叙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1.“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2.“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寓意:小弟壮志未酬。
3.“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寓意:小弟被误诊了。
4.“也哭蒋筑英,罗健夫”。因为他们都是为国家繁荣而辛勤工作的英年早逝知识分子。
5.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都江堰》
余秋雨: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散文家。本文选自《文化苦旅》。本文是一篇游记。
主旨:
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高度赞扬了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
学习要点:
1.掌握运用对比手法。
将长城与都江堰对比;将海水与都江堰对比;将秦始皇的指令与李冰的指令对比;将有所执持而无所专攻的官僚与因官位而称为实践科学家的李冰对比。
2.掌握对都江堰水势的描写方法。
(1)欲扬先抑;(2)声音;(3)感觉;(4)写水势:先侧面描写:与海水对比,后用拟人手法描写水势。其寓意:壮丽的驯顺。
3.文章的思辨色彩。
不是单纯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
重点段落分析:
1.教材130页,倒数第3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终究又胜利了。”
(1)“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真正履行了为民造福的职责;
(2)“长锸”象征为民造福的政治;
(3)“金杖玉玺、铁戟钢锤”象征争名夺利的政治;
(4)“他失败了”在官场上面失败了;
(5)“终究又胜利了”在为民造福上面胜利了。
2.“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水系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都是为民造福的产物。
3.“水在这里,吃足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段文字的修辞方法: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
《我与地坛》
史铁生:北京人,“文革”期间在农村插队,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斗争,成为著名作家。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是一篇记事散文。
主旨:
描述了我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述说了母亲对我无限的爱,表达了自己对自身经历和人生命运的种种感受,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反复思索,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对人生,对母爱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作者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与意志。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象征手法。落笔地坛,确实写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与母爱都是抚平我的创伤,使我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2.重点掌握描写母爱的方式。
无声的行动;心理描写;侧面烘托。
3.重点掌握象征手法。
“地坛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
描写古园中“那些谁也改变不了”的落日余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等等:象征“我”倔强心魄。
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排比铺陈:象征多种体验,多种心情,复杂人生,沧桑命运。
重点段落分析:
1.教材136页,第三段,正数第9行。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蜂儿如一朵小雾”比喻句;
(2)“蚂蚁摇头晃脑-----”拟人句;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手法,象征我艰难的道路及自强不屈的精神。
2.教材137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这段话的中心句: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拟人。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譬如,-------譬如------”象征我倔强心魄。
(4)这段话描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蚂蚁大战》
亨利·梭罗 美国作家 代表作《瓦尔登湖》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细致观察,生动地描写森林中一场蚂蚁大战,并由此联想到人在历史上的战争,凸现了文章的社会人生大义。
学习要点:
1.掌握本文采用的类比的写法。体会本文的人类社会象征意义,体会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本文描写的是蚂蚁大战,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隐喻。明写蚂蚁大战,实际是在描写人类的战争,在描写人生。
2.掌握本文中场面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属于场面描写,既描写蚂蚁大战总的场面,又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具体选择了红黑三只蚂蚁之间的战斗,使人们从典型局部而通览全局。
3.掌握本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时在描写蚂蚁大战,但是采取拟人手法,始终把蚂蚁当成人来描写,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动作,人的心理,人的举止形态,使得蚂蚁的形象鲜活生动。
4.掌握本文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寓意深远的总体特点。
知识点3 诗词部分
诗歌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认知作品所运用的抒情方法。结合典型诗句,辨识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辨识作品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蒹葭》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中心思想:
我们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以及他的惆怅心情。
学习要点:
一、掌握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两种境况。
本诗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追寻的两种境况:一种,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另一种,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像迷离,“宛在水中央”。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可望不可即。
二、掌握本诗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和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飘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感情的流程和变化。
三、掌握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主要体现在对“伊人”的理解上面。“伊人”指作者的意中人,但是,这个人飘忽不定,幻像丛生,给人以悠渺难测之感。于是有人就认为“伊人”是隐居的贤士,这首诗是一首招贤诗。另外,“在水一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那么该诗就是一首描写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
《湘夫人》
屈原:战国时楚人,先秦时期伟大的诗人。留存作品《离骚》《九歌》等等。
中心思想:
本诗选自《九歌》。《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约湘夫人见面,而最终也没能相见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诗描写的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的层次。
可分为四个层次:依托水神祭祀中的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部分,可分为四层:第一小节:描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来到湘水北的小洲,但是期约未遇,心中忧伤。
第二小节: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的期待和反复的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第三小节:描写湘君筑室水中迎接湘夫人的情景,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属于铺陈写法)
第四小节:描写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二、掌握本诗的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
借外在举止抒情: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
融情入景: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因情造景: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第三小节全部是因情造景。
三、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
四、分析“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艺术性。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相约未见的愁情。属于融情于景。
五、掌握本诗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寄托作者受到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决追求的精神。
六、本诗是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的。
《陌上桑》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五言叙事诗。
主旨:
本诗是由民间传说“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组成。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学习要点:
1.掌握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体会其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罗敷女性格特征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表现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民间风情。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3.女主人公从几个方面夸夫。从五个方面:
(1)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2)“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3)“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4)“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5)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这段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其作用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并且不敢对自己有非分之想。表现了女主人公机智聪明,也增添喜剧色彩。
《饮酒》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而”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
“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忘世(开始四句);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3.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4.“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行路难》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借行为举止抒情,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借象征抒情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7.本诗的抒情手法。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为借举止抒情;“冰塞川”“雪满山”借象征抒情,表现前途的渺茫;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借典故抒情,表达对前途并不失望。
《秋兴》
杜甫:盛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中心思想:
悲秋:悲自然之秋,悲国运之秋,悲个人之秋。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首诗“悲秋”的含义。
本诗的“悲秋”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秋悲;2,国运秋之悲;3,人生秋之悲。
二、“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
“他日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思念长安的心意。
三、指出“开”“系”的双关意义。
“开”既有花开之义,又有引发诗人伤心落泪之义;
“系”就船来说,是把船系住;对心来说,是牵挂不能忘记之义。
四、掌握本诗抒情的不同特点。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入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融情入景、借象征抒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
《长恨歌》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
本诗是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真挚爱情的长篇叙事诗。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诗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二、掌握李隆基,杨玉环的性格特点。
李隆基:突出描写他先是宠幸杨贵妃,以致娱乐误国,后写他对杨贵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杨玉环:先描写她的美丽,再描写她对李隆基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三、分析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及抒情、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1.从举动:“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2.从景物描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心理描写:“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本诗采取对比、象征的表现手法。“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是对比手法;“春风”象征过去的美好;“秋雨”象征今日的孤独。“孤灯挑尽未成眠”借举止动作抒情,描写李隆基晚年的孤独寂寞。
四、分析第四段杨贵妃的心理活动。
描写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表现她内心的震惊,激动,惶恐等等心理活动。
“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表现她内心的惊喜、激动;“云鬓半偏新睡觉”表现杨贵妃的急切心情;“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杨玉环悲楚和委屈;“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表现对李隆基的感激之情。
五、重点掌握的几个句子。
直接抒情:此恨绵绵无限期。
移情于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借比喻抒情:梨花一枝春带雨,芙蓉如面柳如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借举止抒情:“孤灯挑尽未成眠”。
融情于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因情造景:第四段。
《早雁》
杜牧:唐代大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七绝最为人称道。
中心思想:
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诗通篇比兴象征的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大雁,而实际上是在描写逃难的人民。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
二、掌握本诗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全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名为描写大雁,实际在比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诗中用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建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居住在长门宫指代宫廷,加上月夜冷寂的气氛,隐含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三、掌握“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的情感内容及抒情手法。这两句诗借象征抒情。暗示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
四、掌握本诗的对偶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虞美人》
李煜: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宋灭了南唐,李煜投降,被封为“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所杀。后人将其父李璟与他的词合编为《南唐二主词》
主旨:
本诗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身为囚徒之时,抒发了他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
1.掌握该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季节中的美好事物,可是作者却期盼它不要出现。这是因为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因为它的出现只会引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伤痛;“往事知多少”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直接说明期盼春花秋月了结的原因。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囚禁之处东风又起,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无穷的思念与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往日的“雕栏玉砌”还在,而它的主人早已憔悴不堪。实际是在比喻江山易主,国土更姓,物是人非的的感伤,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伤痛。
2.重点掌握几个句子的含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充满生机和美好,秋天的月象征团圆和光明,作者却希望它快完结,这不合常理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因痛苦而厌倦生命,及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伤痛。
“往事知多少”去日苦多,不可复返。同时厌倦来日,不敢思量。包含追忆、痛苦、悔恨、不可企求多种含义。
“雕栏玉砌”指的是南唐的宫殿,以此说明江山易主。
“朱颜改”指自己本来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表现主题。
3.掌握词中的比喻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以春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八声甘州》
柳永: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婉约词派代表。《八声甘州》是一首慢词。
主旨:
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遥望故乡之苦,归思难收;二,羁旅行役之苦;三,怀念妻子之苦,相思不相见。
学习要点:
1.掌握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2.重点掌握“登高临远”四字是贯穿全篇的关键句。
3.具体分析上片的结构。
上片按照先总后分的层次展开,分为四个层次:(1)点明时间,季节,写秋景全貌,并制造了气氛;(2)写无生命的事物,风、关河、残照;(3)写有生命的事物,花残柳败;(4)写长江,用一个“语”字给无生命的长江赋予了秋思。
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奠定了基础。
4.分析下片抒情转折的特点。
下篇抒情转折有三次:
(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忍登高,却还要登高。
(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想浪迹他乡,却不得不在他乡淹留。
(3)抒情角度转变,“想佳人,-------正任凝愁”,从自己转到佳人,又从佳人转到自己。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是在写自己的思乡之苦。
5.重点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内涵。
(1)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2)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3)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
6.“红衰翠减”属于借代修辞。
《鹧鸪天》
贺铸:北宋著名词人。《鹧鸪天》属于词调名。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悼亡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
学习要点:
一、这是一首悼亡词。
二、掌握此首词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来抒情的特点。
这首词始终把生者与死者合写。生者回苏州,死者已经长眠地下,物是人非;
三、掌握抒情方法
借事抒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借比喻抒情:“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借景抒情:“原上草,露初晞。”
借举止抒情:“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四、掌握这首词的比喻的含义。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
五、掌握反诘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处运用反诘句,把情感推向高潮。
六、掌握本诗的典故。本事运用典故有两处。1,“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运用枚乘的《七发》的典故,比喻丧偶之痛;2,“原上草,露初晞”运用乐府中的典故,比喻人生短促,如草上的露水。
《声声慢》
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宋代著名女作家,女词人;
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掌握借景抒情的特点。
共分为五层,也描写了五个景物。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描写“淡酒”敌不过“风急”,表现自己的愁苦深重;
第三层,描写大雁南飞,引发对往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对当前国破家亡,自己孤身一人的愁苦;
第四层,以菊花自喻,表现自己晚年孤苦的愁苦;
第五层,描写秋雨梧桐,将自己的的愁苦推向高潮。
3.分析该词的语言特点。
(1)叠字的运用。
(2)运用了宋代一些口语,“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等。
4.掌握本词的呼告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现作者寂寞难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现作者其苦难言的心境。
《摸鱼儿》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号稼轩,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以“苏辛”并称。
中心思想:
本词通过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担忧,以及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上片借物起兴,借景抒情。
上片的层次:伤春,匆匆春归;惜春,既盼春早到,又怕她快速离去而希望她晚来;留春,拟人化;怨春,无可奈何,春离去。
中心意象:“春又归去”。表现抗金的大好形势一去不复返,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状况;
2.重点掌握下片托古喻今,借典故抒情。
第一层次,失宠;第二层次,失宠的原因,遭妒被阻,难修旧情;第三层次,指斥小人;第四层次,回到现实,“闲愁最苦”,烟柳斜阳正与残春呼应,象征南宋局势的危险。
下片的中心意象“佳期又误”。
3.重点掌握通篇借象征抒情的手法。
(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象征南宋岌岌可危的局势。
(2)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拟人手法,象征把春天留住。
(3)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将无知的蛛网无意沾絮,比作有目的、有感情的行为,是作者的自喻,希望留住些春意,也就是抗金的形势不要完全失掉。
(4)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陈皇后入冷宫的典故,比喻贤臣遭到冷遇。
(5)君不见,玉环飞燕皆粪土。比喻小人的下场。
(6)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象征南宋岌岌可危的局势。
4.重点掌握用典的含义。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这是汉武帝与陈皇后的典故,但是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其含义是:小人排斥和打击忠心为国的贤臣,使他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与赵飞燕的典故,其含义:得志的小人,最终将因误国而成为尘土。
《一句话》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新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主旨:
本诗写于1925年,以充满强烈感情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热切期待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并坚信理想中国必然实现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要点:
1.概括诗中表现的情感内容。
这首诗写作于1925年,作者从美国回国,当时诗人一方面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感到非常失望,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充满无比的热爱,并对祖国的新生,也就是建立一个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咱们的中国”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2.点掌握诗中所用的象征意义。
(1)“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中的“火”,隐喻荡涤黑暗势力的民众革命。
(2)“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中的“火山”隐喻积蓄了极大反抗力量的民众力量。
(3)“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中的“霹雳”隐喻革命爆发时的雷霆万钧的声威。
(4)“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中的“铁树开花”隐喻中国爆发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众革命。
3.重点掌握暗示的含义。
“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中的“祸”暗示黑暗势力对民众的惧怕与镇压。
“咱们的中国”暗示民众当家作主的国家。
4.掌握诗中反复的修辞方法。
最后三句“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和“等到青天里一声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是反复,强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激情和感人力量。
《再别康桥》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人生观“爱,自由,美”。
主旨:
本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描写诗人到伦敦剑桥大学的康桥重游,通过康桥景物的描写,暗寓、抒发了诗人对旧情的眷念,表达了寻梦的惆怅与落寞的情感,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与苦闷。
学习要点:
1.掌握本诗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言简意深,音调柔美。
2.掌握本诗的诗性美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意象美、景物美。(2)抒情手法精彩多样。(3)建筑美,音乐美。
3.掌握本诗的抒情方法。
移情于景:“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借比喻抒情:“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借象征抒情:“西天的云彩”象征西方的文明,“彩虹似的梦”象征美好的理想。
《雨巷》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中心思想: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这首诗采取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惆怅,以及愁怨、寂寞等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思索、希望、探求的积极思想因素。
学习要点:
1.掌握这是一首用通篇借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2.掌握诗中的象征意义。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长,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雨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破落与环境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3.分析诗中最主要的象征-----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丁香姑娘具有象征意义,她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的化身。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日常生活层面:她是恋人(诗人在1927年刚刚失恋);从现实斗争层面:“她”是革命;从哲学层面:“她”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4.体会本诗的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5.掌握本诗的意境美。
营造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雨巷,雨伞,丁香,篱墙,女郎等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的美丽画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韵味。
《祖国,我的亲爱的祖国》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组合,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又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心意。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诗逐层推进的情感内容。
本诗共四小节,诗人逐层递进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沉重----热烈;抑---扬,最后达到高潮。
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
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
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
第四节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为祖国富饶、光荣、自由而献身,达到最高潮。
二、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的。
运用新颖的象征意象来表达感情,是本诗的特点。比如,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象征了陈旧、衰败、贫瘠的祖国的整体形象。
三、抒情主人公“我”与“祖国”交融一体的写作特点。
《我愿是一条急流》
裴多菲:匈牙利诗人,革命家。
中心思想:
这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亚的一首情诗。在诗中,裴多菲向自己的爱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
学习要点:
一、重点掌握通篇比喻抒情的艺术手法。
全诗通篇比喻抒情。五小节就有五组比喻,“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棚”和“火焰”,“云朵”和“太阳”。每一组比喻,前者是作者的自喻,后者是对妻子的比喻。对作者的比喻,或荒瑟冷落,或凋敝残败,诗人以此喻自己,而笔下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则显得美好热情,欢畅明丽,用它们来比喻心中的爱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反相成间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也就是说,不管自身的处境多么险恶,命运怎样坎坷,只要同“我的爱人”在一起,只要“我的爱人”能够自由幸福,那么“我”也就“幸福着你的幸福”了,那么“我”也就能变得勇猛强悍,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了。
二、掌握本诗中体现的诗人对待爱情和事业的态度。《我愿是一条急流》中的“我”是诗人自己,“我的爱人”是尤丽亚,这无疑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如果作政治抒情诗理解,那么这里的“我”或者是诗人自己,或者是革命同仁。而“我的爱人”应该是诗人及其战友们为之浴血奋战的匈牙利民族解放事业,是诗人矢志追求的革命理想了。作者将对待爱情献身的精神,也用到革命事业上来,具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事实上,裴多菲在反抗沙皇军队的战斗中牺牲了,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事业献身。
三、掌握鲁迅先生引用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知识点4 小说部分
小说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认知作品的叙事方式。认知作品的主要表现方法。结合重要段落,认知其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结合相关作品,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
《婴宁》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明清时代人。
中心思想:
小说明写狐仙,实写人间,反映了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这就是本篇小说体现出来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习要点:
一、重点掌握女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征。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婴宁的“笑”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二、掌握婴宁性格转化的轨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困境的思想。
婴宁性格是有变化的: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的外在变化三部曲,实际表现了婴宁思想的变化,由自然天性的性格变成顺应社会礼法,受到世俗的污染。表现了婴宁从深山投身到人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须受到的改变。婴宁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三、掌握小说的结构。小说结构表现为双层性。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四、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
“隐于笑者”就是表面上是笑,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五、掌握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的性格。
六、掌握刻画婴宁的侧面描写的手法。
小说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
七、掌握本文中“花”的类比象征意义。
象征着她的心灵美。同时,“花”还映衬着她的美貌。
《宝黛吵架》
曹雪芹:清代伟大的作家。创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中心思想:
本小说采用直接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恋爱中的情人吵架的起因,到愈演愈烈,到最后后悔的过程,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学习要点:
一、掌握本小说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描写可以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二、掌握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特点(实质)是“假情试探”。两人吵架不是真吵,而是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由于是试探,因此就越发敏感,经常节外生枝,越吵误会越大,越不放心,越要试探,于是两人相爱的过程就成了吵吵闹闹的过程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内心与言行不符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爱到深处,反而发生吵闹,爱得越深,争吵越烈,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
三、小说中插入作者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作者直接点拨“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道出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假情试探”的实质,引导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原意。
四、宝黛吵架的原因。两人吵架有两个原因:浅层次: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深层次:爱得愈深,求之愈苛,吵得愈凶,反映两人爱得真掣深切。
《断魂枪》
老舍:本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主旨: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小说开始部分环境描写的意义。
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三层意思:(1)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2)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3)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2.沙子龙。
武艺高强,个性孤傲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3.王三胜,孙老者。
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
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
4.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如对孙老者,王三胜的肖像描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王三胜“扣枪,向前躬步,枪尖直奔老头子的喉头去”。“抄起枪,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真切地表现了王三胜急于求胜的心情,鲁莽好胜的性格。
5.掌握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后来“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这个比喻,赋予人物动感,活力,对丰满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哦,香雪》
作者铁凝。
中心思想: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喜悦。
学习要点:
一、掌握火车开进台儿沟的时代特点与象征意义。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台儿沟象征中国古老的大地。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贫穷、落后、封闭的台儿沟,象征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折。人们对火车带来的现代化的气息的惊奇、向往、激动以及从穿戴、谈吐到内心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预示沉睡的大地将觉醒,一个新世界将要来到。
二、小说包含的思想感情内涵。
共四方面:1、对贫穷落后的怜悯;2、对现代文明的召唤;3、对质朴心灵的赞美;4、对质朴心灵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吞没的担忧。
三、简析香雪的性格特征。
香雪是小说中质朴心灵美的化身。1.心底善良,“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2.性格执著,为得到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不顾一切地冲上火车。3.生性胆怯,但是也有一种韧性和勇敢。4.追求知识、追求文明。
四、分析香雪夜走荒山的心理描写。
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两者交替演进,显现了人物战胜黑暗、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香雪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同时,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也紧随香雪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达到情景交融的互动。
五、香雪想得到一个铅笔盒的象征意义。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六、理解“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台湾女作家,幼年居住在北京,代表作品《城南旧事》等等。
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一个小妾金鲤鱼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重的心灵创伤。
学习要点:
一、理解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金鲤鱼的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她周围人的封建等级思想对她的扼杀,但也有她自己的主观原因。金鲤鱼内心世界具有浓重的封建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儿子的婚礼上穿百裥裙以争得名分,改变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所以,她的悲剧命运也是由自己的传统思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
二、掌握小说的叙述手法。
本小说从总体上来说是采用倒叙手法,小说首尾是现代,中间部分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情节发展起伏跌宕。
三、掌握小说在行文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见出内涵的深刻动人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言词激烈的控诉,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但是正是这样的风格,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金鲤鱼悲剧命运的凄惨,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百裥裙。
五、掌握描写孙女的天真、儿子的反抗的作用。
孙女珊珊的天真对金鲤鱼悲剧命运起到对比作用;
儿子的反抗对金鲤鱼的悲剧命运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苦恼》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与莫泊桑齐名。代表作《变色龙》《万卡》等等,剧本《三姐妹》等等。《苦恼》写于1886年。
本文主旨:
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学习要点:
1.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2.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3.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4.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有两处:姚纳回到院子里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述说,属于内心独白。
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该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等等。
5.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表现方法。
人与马对比: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这是人与马对比。
人与马类比: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这是人与马类比。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
本文主旨:
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学习要点:
1.说明“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麦琪是基督初生时从东方来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本文以麦琪的礼物寓指主人公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
2.重点掌握小说“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
小说重点描写妻子德拉卖自己的头发为丈夫杰姆买表链的故事,而丈夫杰姆卖自己的表为德拉买发梳的故事则是在故事结尾才一笔点明。小说有两条线,一明写,一暗写,这就叫“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一可避免重复,呆板,二可造成强烈的悬念。
3.掌握小说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和表情描写刻画心理活动。
主要体现在描写德拉决心卖掉头发时的心理过程。
“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表现人物想起卖发买礼物的方法时的兴奋心情;
“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表现人物惊骇心情。
“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表现对秀发的留恋。
“她穿上她哪褐色的旧外套——来到街上”表现卖掉秀发的决心。
知识点5 写作部分
写作水平是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之一,考核方式是写一篇短文。作文主要是考核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应当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范文和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上。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
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行款合乎规范。
常用修辞手法
修 辞释 义例 句作 用
比喻打比方,借事物的相似点,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方所要表现的事物。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
寂寞如一间空屋。使抽象事物形象化,使事物表现得更具体、更生动。
比拟拟人:把物当人描写,赋予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增加事物的形象性、生动性。
拟物: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描写。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尚未盛开,骤然凋谢。
排比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表达相似的内容。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
时间是生命,时间是效率,时间是金钱。造成语言气势,增强感染力。
对比又叫对照,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使事物鲜明,突出。
借代借用相关的人或事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增强语言形象性,富有幽默感。
引用又叫引语。引用别人的话或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布尔先生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书》(《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增强可信性、启发性和表现力。
夸张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或缩小。露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生动揭示事物的本质,
增强语言感染力。
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语词(句子),表达强烈情感。等到青天里一声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文中两次出现)增强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又叫反诘。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或相反)。他是儿子,……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么?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讽刺。小弟,我不哭!包含深刻思想,增强讽刺性。
对偶又叫对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当,表达内容相对称的意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使语式整齐美观。
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呼告直呼其名(其物)。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
层递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等。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
名 称释 义举 例
比兴通过比喻、拟人,由眼前景物而联想咏及其他事物。《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白描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事物的特征。《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侧面烘托以某些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事物。《先妣事略》: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哭小弟》: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
象征用具体形象暗示某一观念、思想和感情。《爱尔克的灯光》:文中出现的三次“灯光”。
《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铺垫用景物或叙事从旁衬垫。《都江堰》第二段开头:写都江堰没什么可看,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就是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壮观作铺垫。
映衬又叫正衬、陪衬。用相同的人或物衬托。《张中丞传后叙》:许远主动让贤映衬张巡敢于任事;写张巡、许远、南霁云的英雄事迹,也起到映衬的作用。
暗示话语中隐藏言外之意。《香市》:公安分局:反动统治无所不在;蚕种改良所:帝国主义对江南农村经济的侵略。
对比把互相对立的人或事对照起来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
《苦恼》:“人的冷漠”与“马的温馨”。
铺陈又叫铺叙。铺排详细地陈述。《湘夫人》:湘君为湘夫人“筑室”一节。
《八声甘州》:上片描绘登高所见之景物。
讽刺用讥刺、嘲讽的笔触描写、抨击人或物。《马伶传》:马伶向顾秉谦学艺,既讽刺南宋的严嵩,也讽刺当朝奸臣。
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志向寄托在某物上。《早雁》:通篇都是托物言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同情逃难的人民。
夹叙夹议把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哭小弟》、《都江堰》、《前赤壁赋》等文章。
常见的叙述方式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
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
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
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1、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
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
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
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
1、明确要求,审好题
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
2、确立论点,开好头
建议使用开门见山法或引用入题法。
3、选好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
选择符合主题的材料,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新颖的材料。
4、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安排好论证结构。
5、写作议论文常见的问题:(1)审题不清,主旨不明确。(2)过分的将材料堆积,没有选择性。(3)空洞的结论,没有材料论证。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记人记事的文章体裁,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笔触,将现实生活中充满情趣、意蕴或美感的人物、事件、环境和景物,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和体验到那种生动的形象、高尚的精神、冶人的乐趣。记叙文主要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方法,描绘那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件和悦目的景色。
要写好记叙文有以下3点注意事项:
1、记叙文的六要素不可少: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结果。
2、人物要写活
3、事件要写全
历年作文考题
2013年7月
41.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4年4月
41.生物学认为,各种生物不是独立生存的,而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生态圈中,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人类社会也有各种各样的圈,哪个个体不在圈中?圈可以令人温暖、安全、成功,也可以让人狭隘、迷失、窒息。面对形形色色的圈,请根据你的观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4年10月
41.蚕,吸引了不少我国古代诗人的关注,并引发了他们的种种人生感悟。例如李商隐写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的名句;陆游在《书叹》一诗中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成语“作茧自缚”、“破茧而出”至今仍被使用。请围绕以上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5年4月
41.“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
结合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5年10月
41. 人生就像登山。有人结伴而行,有人独来独往;有人登顸而返,有人半途而废;有人
享受过程,有人注重结果;有人追求征服自然,有人意在回归自然。
结合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6年10月
41.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信任自己的翅磅。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
2017年4月
41.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有人感慨:“无论打开报刊、电视还是电脑、手机,我常被各种广告困扰,真是怀念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啊。”也有人说:“好东西就应该广而告之啊。”也有入说:“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人也是这祥啊……”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最近更新
- 重庆自考12656毛概重点知识点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4729《大学语文》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05-28
- 重庆自考00147人力资源管理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0146中国税制(经管类)押... 05-28
- 重庆自考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0144企业管理概论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押题资料 05-28
- 重庆自考00058市场营销学押题资料 05-28
地区资讯
- 2024年10月重庆涪陵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璧山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荣昌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大足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永川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铜梁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潼南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 2024年10月重庆合川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 2024年10月重庆江津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