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考00800经济学押题资料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0800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第一部分
1. 经济学定义:两种形式的(
经济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2)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
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2. 机会成本 : 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 经济活动:是各种经济单位使用资源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相互交换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增加经济福利和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
4. 微观经济学 : 也叫“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它所涉及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个体经济单位的选择受到价格的影响,因此它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建立的两个假设条件:第一是理性人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已的。第二是完全信息假设,对信息具有完全的知晓。
5. 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大经济学”它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要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因而也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6.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二者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考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
体经济单位选择的后果,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假定不变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7. 生产要素(也称经济资源)投入生产过程用于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是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并用于进一步生产的物品。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是无形的生产要素。
8. 生产要素配置:是指经济社会如何运用这些资源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本资源配置问题。就是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9. 经济学的本质 : 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基础上,一般用图表或数学的形式描述。
(一)经济学使用的科学方法:
经济学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科学呢?它和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相似吗?
答:( 1)经济学使用科学的方法: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在很多地方和自然科学家们使用的相同两者都试图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或模型;经济模型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原因做出一些相关假定之后建立起来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经济模型的另一个作用是预测,一个经济模型的有效性还要接受来自于实践的检验。
( 2)经济学又不同于自然学科:经济学研究对象往往涉及到研究者本人;设定的模型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得到反复的实践检验;经济学试验的损失可能很大。
(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 :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经济学家能做什么?
尽管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使用的模型相似但经济模型并不像自然科学模型那样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经济学不可能做有条件控制的实验。第二人的行为之间的差异是经济模型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困难。由于这些原因,经济学中不同的模型之间差别很大,每一种所做假设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三)经济学和政策
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它要说明的是有关现象是什么的命题。实证命题可能对也可能错不过可以通过事实来加以检验。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作判断的一种描述,它要说明有关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经济学家通常用实证的方式对政策起作用,但他们也不能做规范的判断。
10.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二者的混合是主要的经济体制。在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上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
11.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没有政府干预( 2)经济活动完全由企业或个人自行决定( 3)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
12. 自由市场经济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借助于当事人的下列行为实现的( 1)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2)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力图使货币收入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3)每个人自由做出他们的经济选择( 4) 企业和消费者做出的供需决策相互影响从而决定市场价格( 5)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资源朝着价格高的用途上配置。
13. 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的特点( 1)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 2)从三个层面对经济进行配置,包括: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各行业各企业间分配生产要素、在消费者
之间进行产出的分配。
14. 对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两种经济体制的评价?
自由市场经济优势 :自发起作用不需要昂贵和复杂的官僚机构来协调,对变化的需求和供给情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把资源配置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劣势 ( 1)垄断( 2)缺乏竞争和高利润使公司失去高效率的动力( 3)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4) 一些公司的行业会对社会有害( 5)私有企业 不儒生产一些对全社会有利但对自身无利的产品( 6)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可能出现高失业率和秤下降的衰退以及价格上涨( 7)可能会鼓励自私。
计划经济优势 :政府会对经济总体进行考虑而使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符合特定国家的目标。
劣势( 1)经济越庞大和复杂,对做出计划的关键性信息进行收集的分析的任务越大,计划就越复杂可能会导致管理费用昂贵( 2)可能包含着资源的无效使用( 3)很维给出适当的动机促使工人和管理者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产品( 4)在资源分配收完全由国家分配会导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个人自由 (5) 政府可能会强制执行计划,不得人心 (6) 如果按计划进行生产,消费者却根据自己的意愿消费政府会遇到产品短缺或过剩的问题
15. 混合经济是指即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16. 混合经济中政府都调节什么?
( 1)通过税收补贴或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 2)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 、利润、房租等来调节相关收入( 3)通过法律、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税收、补贴或国有化来调控生产和消费的类型( 4)能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利息、直接控制价格、收入和汇率来控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
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
17. 中国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弊端主要表现在 ( 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 单一化, 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全民所有制 ( 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4)严重的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生产可能性曲张凹向原点表明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同时也界定了中国经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做些什么?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 转换国有企业物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 2)加快市场培育(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政企分开
第二部分
1. 市场:是指从事某一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2. 行业:指为同一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3. 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按厂商和市场可划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4. 市场机制:指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包括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
5.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价格机制能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地自由变动。价格机制解决了微观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的问题。价格机制是经济学的核心。
6.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确实,他通常即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样做时,他受到一只看不见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促进社会的利益。
7.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8. 需求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被称为需求量。
9. 需求规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10.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为什么会遵循需求规律?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产品,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为购买该商品
11.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可以由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加以表示。商品的需求,可以把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一张坐标图中,即可以得到商品的需求曲线。纵轴表示
12. 影响需求量除价格还由其他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替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 4)消费者的收入( 5)收入分配( 6)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3. 什么原因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如何移动?
答:除价格以外如果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 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反之,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 需求下降,则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 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 , 而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
14. 需求函数为: QD=D(P,,P1,P2, , , m,B,Pe) , 需求量 QD,该商品价格 P,消费者的偏好 Pr ,相关商品价格 P1,P2, , ,消费者的收入 m,收入分配状况 B,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 Pe.
线性需求函数表示为: QD=α -bP。
15.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16. 供给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17. 供给规律:商品价格上升,生产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数量减少。原因:( 1)当生产者供给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增加( 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越有利可图 (3) 在特定时间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行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增加。
20. 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和供给曲线表示。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一般为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有时它们有可能是垂直、水平的,甚至向左上方倾,主要是依赖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映。
18. 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 (1)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增加时,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原因为: A投入品的价格变动; B生产技术的变化; C
企业组织的变化; D政府政策的变化 (2) 替代产品的价格 (3) 连带产品的价格 (4) 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期的事件 (5) 生产者的目的 (6)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9. 什么原因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如何移动?
供给增加时会向右移动, 供给减少时供给则向左移动。供给曲线上 点的移动是供给数量的变化 ,供给 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 (供给量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原因造成。 供给变动: 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造成。)
20. 供给函数为: QS=S(P) , 供给量 QS是价格 P的函数。 用线性供给函数表示为: QS=-c+dP。
21. 均衡价格:指使得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是使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均衡数量:指在均衡点处,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 25. 均衡价格的决定是 : 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和作用下形成的。
均衡价格的变动 : (1) 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点变动:需求增加,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 供给的变动: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22. 供求定理:需求或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其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23. 弹性:常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相对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是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
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弹性公式为: 弹性系数 =因变量的相对变化 / 自变量的相对变化 。即:е =(△ Y/Y)/(△ X/X )=(△ Y/ △ X)*( X/Y)。
24.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的比值即 е P=(△ QD/ Q D)/ (△ P/P) =(△ QD/ △ P) * (P/QD)。
(1)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值,但实际应用中以正数值表示; (2) 弹性数值的大小: е P=0,需求完全无弹性; 0<е P<1, 需求缺乏弹性; е P=1,需求为单一弹性价格与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1<е P<+∞,需求富有弹性; е P=+∞,需求具有完全弹性价格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极大变化。
25.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1) 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 (2) 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中所占的比重 (3) 时间:即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26.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支出的关系:即总的关系收益等于价格与购买数量的乘积: TE=TR=P*Q。(注: TE为总的消费支出, TR为总收益 ,p 价格, Q数量)
(1) 富有弹性的需求( TE同Q相同方向变化): P上涨, Q下降, TE( TR)降低; P下降, Q上涨, TE(TR)增加。 (2) 缺乏弹性的需求( TE同 P同方向变化): P上涨, TE( TR)增加; P下降, TE( TR)降低。
27. 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弧弹性: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弧弹性的公式为:★ еp =(△ QD/ △ P) * ( P/QD)。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点弹性的公式:★ е P=(△ dQD/dP ) * ( P/QD)。
28.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定义为: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价格弹性的的公式 : е S=(△ QS/QS) / (△ P/P) =(△ QS/ △ P) * (P/QS)。е S =0则供给完全无弹性; 0<е S <1则供给缺乏弹性,价格的变化比例引起供给量在比例上的变化较不明显; е S=1则供给为单一弹性,价格和供给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1<е S<+∞则供给富有弹性,价格的变动比例引起供给量较大比例的变化; еS =+∞,供给为完全弹性。
29.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 产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2) 时间因素。包括 1) 瞬间情形:在极短的时期内,供给量高度无弹性 2) 短期情形,会有一些股入增加,供给量会有所增加。 3) 长期情形: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增加所有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同时新的生产者加入其中,则市场供给很可能是高度弹性的。
30. 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从原点开始的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不管斜率是多少,沿任意点的弹性值都等于 1。两条供给曲线相交时较陡的价格弹性小。
31. 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为收入弹性,它用来描述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为 :е Y=(=(△ QD/ △ Y) *( Y/QD)。当 еY <0, 低档品; е Y>0(其中е Y>1奢侈品; 0<е Y<1必需品。) 影响需求收入弹性因素 (1) 该商品被“需要”和程度 (2) 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 (3) 收入水平。
3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经常被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或交叉弹性,它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程度的概念。 еC=((△ QDa/△ Pb)( Pb/QDa)
33.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生配置作用,市场失灵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 (2) 市场运行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3) 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市场失灵会产生: (1) 垄断; (2) 公共产品; (3) 信息不对称; (4) 外部情况。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 (1) 权力平等; (2) 信息充分畅通; (3) 进出自由;
(4) 无外部性。
34. 对于市场失灵借用政府干预会产生的问题 (1) 导致官僚问题; (2) 经济决策制定的政治化。
35.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通常表现为增进效率、促进平等、稳定经济三个方面。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 :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36. 政府的最低价格政策:又称最低限价,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最低价格会引起产品过剩,高价格会引起效率低下、阻碍技术进步。政府制定最低价格阻止价格下降到某一水平,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A保护生产者的收入 B制造产品过剩 C对于工资制定最低价格可以防止工人收入降到某一特定水平;
37. 政府最高价格政策又称最、高限价,政府制定的低于市高限价场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政府制定最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制定最高价格政策会导致短缺的结果: (1) 基于“先来先得”的分配,可能引起排长队 (2) 政府被迫采用定量供应的制度 (3) 最高价格的主要问题是可能出现黑市( 4)减少了已经短缺商品的生产数量。
38. 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对商品间接征收间接税,当对商品收税时会引起供给曲线随税收的数量向上移动,因为对生产者收税时会引起成本增加为维持利润会将税转嫁到消费者。税收的影响是提高价格减少供给数量。然而由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上涨低于税收数量。需求曲线越陡,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税收中消费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多,而生产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小。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那么政府增加的销售税将全部由消费者负担。
第三部分
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
2. 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用 TU表示。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用 MU表示。效用多少用效用单位来衡量。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加
量即边际效用是减少的。这就是 --- 。
MU=△ TU/△Q 从数学意义上讲 TU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值。 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反映了递减规律, TU是先增加后递减,当边际效用为正时呈上升,当边际效用为 0时达到最高到,当边际效用为负时, TU呈下降趋势。
4. 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获取最大的效用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货币来衡量效用。在假定消费者持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1时, MU=P或MU/P=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说明当消费者选
择的商品数量使得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如买多种商品达到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才能使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
5. 序数效用:在消费者选择商品时只需通过比较不同满足程度的大小而不必确切知道具体效用的数值,序数效用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其在表示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满足情况
时使用了无差异曲线这一概念。
6.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各种商品组合的曲线,即在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的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满足程度。
7. 无差异曲线特点:有无数多条,任意两条都不相交,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
8.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商品 X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商品 Y的消费数量,通常用 MRC表S 示,可简记 MR或C RCS。MRCS=△-
Y/ △ X,△ X表示 X的变量,另一个表示 Y的变量,负号则是因通常 X数量增加会导致 Y减少所以为了使边际为正值前面加负号。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正好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倒数。当以商品 X替代商品 Y时随着 X数量不断增加,其边际替代率越来越小,反之 Y替代 X时也不样,这种变化趋势称为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
9. 消费者预算线:是指在一定的商品价格下,一定的货币收入或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各种可能的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预算线向右下方倾斜 (X 横轴, Y纵轴 )
10. 消费者均衡:经济学中把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并将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 --- 消费者均衡条件是 MRCS=X/PP Y
第四部分
1. 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TR-TC。利润 =收入 - 成本。
2. 厂商的基本活动是生产。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或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土地以及资本。
3. 经济学中采用抽象的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
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 X1, X2, X3, , XN)其中 X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Q是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是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Q=F(L,K)
4.
5. 总产量( TP):表示一定的投入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 AP):表示平均每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所生产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AP=TP/L。边际产量( MP):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MP=△ TP/△ L。
6.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收益递减规律,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步减少,最终会等于零甚至小于零。
7.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
( 1)两点之间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在这两点间的斜率( 2)边际产量开始时递增此时总产量曲线越来越陡。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点时总产量曲线最陡,边际产量递减总产
量曲线越来越陡( 3)边际产量为 0时,总产量曲线达到最大。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下降。( 4)平均产量曲线最初增加,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会增加( 5)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 6)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8. 将劳动的投入量分成三个区域,理性的生产者会把劳动投入量选择在第二阶段上。第一阶段为: MP>A;P 第二阶段为 MP<0;第三阶段为 MP
9. 经济学中用等产量线的方法描述长期生产函数。
10. 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同一数量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组合所构成的曲线。也就是说在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尽管要素投入组合不同但产量一样。
11.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 2)任意两条等产量的曲线不相交( 3)等产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4)等产量的曲线凸向原点(递减规律)。
12. 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也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符号 MRTS表示或 RTS或 MRS,公式为: MRTS=△-
的条件下资本投入的改变量。负号则是因为劳动与资本的改变方向相反。
K/ △L。劳动 L资本K. △ L表示劳动投入量的改变量,△ K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
13.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入所代替的资本数量逐渐减少,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14. 规模收益: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称为规模收益。
15. 规模收益有三种形式: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 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
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16. 最优要素组合:能以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或者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
17. 厂商判定最优要素组合的标准是: MPL/P L=MPK/P K P L 劳动的价格, PK 资本的价格, MPL 劳动的边际产量, MPK 资本的边际产量
18. 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包括两个方面 1)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就是显性成本 2)是厂商使用自己的资源包含的成本,也就是隐性成本。
19. 总成本 TC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 TC=C(Q).在生产的短期总成本被区分为不变成本 FC和可变成本 VC。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不变成本或固定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可变成本。 TC=FC+VC .
平均成本:是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上平均所花费的成本 AC=TC/Q=AVC+AFC平; 均可变成本 AVC=VC/Q; 平均不变成本 AFC=FC/Q;
边际成本:是增加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MC=△TC/ △Q TC: 总成本 MC 边际成本 , Q产量;
20. 总成本的改变量 : 由于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总成本的改变量就是可变成本的改变量。 MC=△ TC/△ Q或MC=△ VC/△Q
21. 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1) 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递增速度先减后增,不变成本曲线不随产量变动而动,因而是一条平等于产量轴的直线,总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距离为不变成本,其形状及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曲线一样。
(2) )平均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呈现 U型
(3) )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增加先递减后增加,也呈现 U型
(4)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都相交于二者的最低点。
23.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性质称为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在生产中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成本开始是递减的然而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边际成本
最终会不断上升。 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取决于边际成本性质。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从属于边际收益递减律。 边际产量递减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边际产量递增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
24. 长期成本:分长期总成本( LTC)、长期平均成本( LAC)、长期边际成本( LMC)。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25.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形成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厂商通常会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 规模经济: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 规模不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增加的特征。
26. 决定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是( 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2)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3)容器原理( 4)大机器效率( 5)副产品( 6)多级生产( 7)管理上更经济( 8)费用分摊( 9)融资成本更低。
决定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是 ( 1)由于厂商更大、更复杂,信息交流层次更多,合作的管理难度会增加;( 2)如果工人们的工作单调枯燥,它们会被异化的感觉;( 3)这些因素会使劳资关系恶化;( 4)生产的流水线工艺和各种生产相互依赖可以因为其中某一部分发生问题而导致全线停产。
27. 长期边际成本: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长期边际成本
28.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这间的关系:
在规模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即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下方, 规模不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递增,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上方,
即没有规模不经济也没有规模经济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水平直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重合。
29. 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在短期内企业只能在相对确定的规模下经营,而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因而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30. 厂商的收益可分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总收益 TR: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总产量 Q所得到的全部销售收入即 TR=P*Q P价格平均收益 AR:是厂商平均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 AR=TR/Q
边际收益 MR是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 MR=△ TR/△Q
31. 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价格不变时单个厂商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平行的直线。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市场价格。而总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32. 价格随产量变动时厂商的收益曲线:反映面对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的厂商收益情况,价格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收益还等于价格,而边际收益而是小于价格。
33. 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第五部分
MR=M厂C商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因为如果 MR>MC厂, 商将会增加产量 ; 如果MR
1. 市场的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即以下几个:
(1) )完全竞争市场: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所有厂商都是价格的即定接受者;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行业;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之间无差别;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而生产者知晓有关价格、成本、市场机会等信息。
(2) )垄断: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
(3) )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厂竞争商,每个厂商的行动相互独立;行业中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厂商之间的产品相互区别,即品是有差异的,厂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价格。
(4) )寡头: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可以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在以上的四种市场结构中,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为充分,而垄断市场不存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则是具有竞争但竞争又不充分的市场结构,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2.
3.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四个特点:( 1)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2)厂商进出行业完成自由( 3)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4)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 二)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由市场价格水平所决定的一条水平直线,并且单个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都 与需求曲线重合
(三)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在短期随着市场均衡价格的变化,厂商的产量也发生变化,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在增加,因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自然也是向上倾斜的。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长期中的均衡价格是由厂商长期中可有的最低平均成本决定的。
( 五)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保持不变称这个行为为成本不变行业,如果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增称为递增行业也称该行业存在着外部规模不经济 ,如果随着行业的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减则称该 行业为成本递减行业两只时称该 行业存在着外部规模经济。
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成本递减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六)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 1)在完全竞争的均衡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2)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中市场价格均衡于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表明厂商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购买( 3)竞争迫使厂商提高效率( 4)由于理论上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可以节约资源在广告上的投入
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限 ( 1)即使为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厂商愿意开发新技术也可能不能负担必要的研究和开发 ( 2)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是无差异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过于单调。
4. 垄断市场:
经济学使用机会成本衡量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是由相同的生产资源用于其他 行业的生产所能的平均收益。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正常利润计入成本,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利润也称为经济利润。在竞争中长期的正常利润是 0,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是某种程度的垄断。
(一)造成垄断或进入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 1)规模经济:如果对于一个市场的全部需求,只能容纳一个厂商获得,多一个厂商都 会使得所有厂商亏损这个行业具有规模经济。
( 2)产品差别和品牌( 3)法律保护( 4)其他。例如原材料供货,生产技术。
(二)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收益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通常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厂商索要的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之间呈相反方向变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仍然是价格曲线即需求曲线但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的下方。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MC=MR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LMC=MR
(四)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的缺点 ( 1)在均衡状态中,垄断市场价格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2)在长期均衡状态中,相对于完全市场中的厂商垄断厂商并没有以可能的最低成本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量也小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应达到的产量( 3)垄断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被视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垄断市场的优点 ( 1)规模经济 (2) 虽然没有竞争者但在资本市场上它却会面临竞争( 3)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点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的垄断厂商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厂商( 2)行业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3)每一个厂商生产特征相互区别的产品。
(二)比较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及垄断厂商收益上的差异
(1)完全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而尽管期平均收益仍等于价格,但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
(2) )垄断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一样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同时也是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同平均收益曲线相分离
(3) )与垄断厂商不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不稳定的要受到竞争的影响。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选择产量的标准是: MR=M;C当 P=AR>A时C ,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当 P=AR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厂商的经济利润是零,这迫使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长期利润最优化的条件是: MR=LM;C P=AR=LA。C
(五)非价格竞争:不通过降低价格而是通过增加产品其他特征的优势进行竞争的方式被称为非价格竞争。
(六)对垄断竞争市场进行评价( 1)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无超额利润,因此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消费者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 2)与垄断比较,垄断竞争厂市场上的价格同样不等于边际成本,因此价格的信号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不同于垄断,由于垄断竞争长期的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因此在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还
是具有反映成本信号的作用。由于不存在行业进入障碍,厂商不能在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垄断竞争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的规模可能性要小于垄断厂商
6. 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主要特征:进行障碍和相互依赖。寡头市场厂商对付其他厂商的选择是:串谋或者竞争。寡头市场可分为串谋的寡头市场和竞争的寡头市场
( 二)有利于串谋的因素( 1)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厂商相互之间非常了解( 2)关于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秘密( 3)有相似的生产方法和平均成本使他们愿意在 相同时间以相同的比例改变价格( 4)生产的产品相似容易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5) 有一个主导厂商( 6)存在有效的进行障碍( 7)市场是稳定的( 8)没有政府对厂商之间串谋进行控制。
( 三)串谋分为公开串谋和隐蔽的串谋或称默契)有正式的串谋协议的串谋称之为卡特尔,隐蔽的串谋形式是价格领导
(四)非串谋人寡头理论为博弈论,也称为纳什均衡,是单个厂商自认为是最优定价导致的收益。
(五)寡头市场有效率吗优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第六部分
1)可以利用超额利润的一部分从事研究和开发。积极性更高( 2)产品差异方面的非价格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选择。
1、传统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困难是( 1)核算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因此厂商无法准确说出其现状是否为最好的选择( 2)厂商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
他们的需求曲线,进而不以得到其边际收益曲线 MR( 3)时间因素( 4)信息不完全性可能很难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
2. 厂商的动机总是利润最大化吗 ( 1)这个问题涉及到厂商的组织结构。 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厂商有多种形式, 厂商实际上是经济社会中组织或机构意义上的一个个体或决策单位 ( 2)经济中假设了经济社会中的人是理性的或是所谓的经济人,但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并不必然保证厂商作为一个组织的行为动机也是利润最大化。这要取决于厂商的实际决策
者同厂商的利益关系是什么( 3)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主导地位的厂商组织不是家庭企业而是股份制公司 在这样的公司中经营者和所有者是分离的,经营者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所追寻的是利润适度不是利润最大 . 因此厂商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利润适度化并且适度化的利润也只是厂商多种目标中的一个目标。
3. 在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一方又可以被称为“委托人”,而义务一方可以被称为“代理人”。委托人的利益(权利)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义务)
4、委托—代理理论观点( 1)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但是代理人的行动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是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 2)激励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给予对方一定好处的承诺( 3)股东应该给经济多少报酬呢( 4)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要鼓励经理努力工作,还要设法鼓励经理讲实话,讲信用( 5)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取决于职位给予他的权利—义务关系。
5. 企业行为理论:在分析企业内部的部门和个人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来试图预测厂商的行为。
6. 长期利润最大化很难对厂商的行为作出预测也很难检验它的正确性( 1)长期利润最大化也许仅仅是经营者追求其他目标的结果而未必是最大化利润本身( 2)长期利润最大化可以是厂商任何现行政策的一个理由( 3)长期利润最大化之所以用处不大是因长期优化决策的问题过于复杂。
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用处:当厂商作出现行的价格、产量以及投资决策时要试图判断一下这些决策对新的进入者、消费者需求以及未来成本的影响,要试图避免长期利润冲突的决策。
7、短期销售收益最大化的产量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销售收益最大化的价格低于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8. 经营者为什么要使他们的销售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呢?
判定一个经理是否成功的标志是销售额,特别是对销售经理的判定。销售量也是一个标志厂商健康状态的晴雨表。经理的薪水、权力和声誉直接取决于销售额。所以销售收益成为占统治地们的目标。这个时候虽然也要获得足够的利润但是只要让股东高兴就行了,因此厂商的行为使得他们像利润和适度化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9. 一般来说厂商的增长可以通过内部扩张和兼并实现。
10. 是什么约束管理者筹措资金的规模进而约束厂商的增长率?
如果厂商借债太多他所支付利息就会增加从而减少股东的分红;同样扣留太多的利润也会减少分红;增发新股使得分红的股份数量增加,原有股东的分红可能减少,分红减少股
东可能出售股票厂商就有被其他股东所接管的危险。某些管理者就会失去工作。这种担心补称为 接管约束 。因此接管约束要求增长最大化的厂商分配足够的利润以避免被接管。在长期中迅速增长的厂商会发现他的利润在增长,这个利润可以用来支持进一步增长。
11. 兼并和收购的区别:兼并是指任何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它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但兼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
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收购方体系之中。由于很少有被收购方进入原有公司不发生重大结构变化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收购也看成是一种兼并或者称为并购
MA。
12. 兼并主要有三种类型( 1)横向兼并:是两个同一行业,并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例如:两个汽车制造公司的兼并( 2)纵向兼并:在生产经营上处于纵向兼并不同阶段的企业兼并,例如汽车制造厂商和汽车配件厂商的兼并( 3)混合兼并:是不同混合兼并:行业两个厂商的兼并。
13. 企业兼并的原因:( 1)为了增长的兼并( 2)为了规模经济的兼并( 3)为了垄断权力的兼并( 4)为了市场价值的兼并( 5)为减少不确定的兼并。
第七部分
1. 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1)每个经济单位都是价格接受者( 2)自由进入或退出( 3)经济当事人具有完全信息( 4)生产要素都是同质的
2.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发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称为 引致需求。
3. 厂商选择要素的使用量时也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率 =边际成本。
4.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使用量所增加的价值称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商为 VMP VMP=P*MP
5. 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时间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称为边际负效用并表示 为MDU。MDU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是逐渐递增的。
6. 劳动的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但有些时候会向后弯曲的。原因是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呈相反的作用。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对于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7. 劳动缺乏流动性的类型:地域上缺乏流动性和职业缺乏流动性
地域上缺乏流动性原因:新住所的成本,迁移困难,家庭和社会关系,新工作岗位的公共设施,新工作地的生活费用,对未知环境的恐惧心理职业缺乏流动性的原因: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对其他工作的条件不满意,不知道其他工作机会,对未知环境有恐惧心理。
8. 资本:是经济系统中生产出来的又被用于继续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物品。形态有有形和无形。资本所提供劳务的价格是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而不是购买一项资本品的价格。
9. 资本的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资本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资本的需求: R=P*MPK(R利息率是资本的使用价格、 MP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 )
10利息率的决定:长期均衡: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R;短期均衡:如需求曲给与水平的供给曲线相交,则 R等于出租资本的边际成本,如需求曲线与垂直的供给曲线相交则 R
只由资本的需求决定,需求增加只会提高利息率而不会增加资本的均衡使用量。
11. 地租率完全由厂商对土地的需求所决定需求越大地租率越高。
12. 准租金: 是指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第八部分
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则准租金最大时经济利润也最大。 当准租金 在于0时会生产, 反之停业。
1、在微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法有两种:( 1)通过法律进行干预( 2)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导致市场失灵一般有四方面( 1)公共产品( 2)垄断( 3)外部影响( 4)非对称信息;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
3、政府干预市场的局限性:( 1)自由和独立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政府管制目的为社会成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合法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不是剥夺个人自由;所以政府管制的目的 本身就包含着对政府管制的限制( 2)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时的灵活性是政府很难具备的( 3)政府制定的规则应该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实践,而不仅仅依赖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4、交通拥挤从政府方面解决为:( 1)政府是交通系统中的整个交通系统的供给者,市民只是乘车者;( 2)道路实际上是汽车产业的互补物品,但公路却是由政府提供;( 3)
解决比较经济的方案是政府提供公共交通,同时也要为汽车产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5、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资源稀缺的约束,竞争性政府需要用衡量的重要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
在衡量成本与收益时,首先要估计对所要评价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要确定可能的方案采取哪些方案解决问题,最后用成本 - 收益的分析方法分析每个可能的方案比较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案。外部影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6. 社会成本:是指某人为获得一项利益而由社会(包括他自己)付出的全部成本,不仅包括当事人自己付出的代价还包括社会其他成员为此付出的代价。当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
成本时,则外部不经济;当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时不存在外部不经济。
7. 政府如何满足人们使用小汽车造成的道路需要呢?( 1)政府增加对公共交通和道路的建设( 2)政府对汽车在城市的行驶进行管制( 3)改变市场信号
8. 垄断弊端?导致出现超额利润分配不公,扭曲了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可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进行行贿。 .
9. 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管制和调整,促进竞争,鼓励产业的发展。方法主要有
(第九部分
1)反垄断( 2)发展资本市场( 3)企业 改组。
1.
2. 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企业使用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商品和劳务,家庭则用其取得的要素收入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
3. 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漏出的部分有:( 1)净储蓄 S(存入 - 借出)( 2)净税收 T(总税收 - 政府的转移支付)( 3)进口支出 M。// 总漏出( W)=S+T+M。
4. 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注入部分有:( 1)投资 I (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2)政府支出 G(政府购买)( 3)出口 X。// 总注入( J)=I+G+X。
5. 漏出与注入的关系及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只有当注入等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循环流程才能处理均衡,并保持不变,所以国民收入处理均衡的条件是: W=J。
6.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国民收入的重要概念,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 )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的加总;
(2) ) GDP测度是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 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 ) GDP是一定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 )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 )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中。
7.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三种:
(1) )生产法:是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2)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GDP; GDP=工资 +利息 +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工资包括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还有收入者的所得税和社地保险税
利息指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不包括政府公债及消费信贷利息。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和流转税
(3) )支出法: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GDP=消费支出( C)+投资支出( I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 X-M) 。
消费支出不包括住宅支出; 投资支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支出。 政府的转移支付及公债利息不作为支出计入 GDP而是做为与税收相反的收入来处理。净出口是指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出口是指一个国家的物品和劳务输出到国外由国外的居民企业政府形成的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购买。进口是指本国居民企业政府对外国
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购买。
8. 国民生产总值( 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本国生产的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
GDP和GNP的区别: GDP是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 GNP是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 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居民国外要素收入 - 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9. 国民生产净值( NDP): NDP=GDP资- 本折旧。
10. 国民收入即狭义的国民收入( NI ):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各,即工资 、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是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后的余额。 NI=NDP-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
11. 个人收入( PI ):是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PI=NI- 公司未分配利润 - 公司所得税 - 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12.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PI- 个人所得税 。
14. 名义GDP:又称货币 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 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实际 GDP。
15. GDP的缺点 : ( 1)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 2)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3)无法说明收入如何分配。
16.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在现行的价格下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以失业情况衡量就业量的尺度。
17. 失业指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一种状况。正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称为失业者。
自愿失业者 :符合工作条件但又不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中指的是非自愿失业者
劳动力 :在法定工作年限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它是正在工作和已经失业的人的全体。基用 N表示正在工作的人总数即就业量,用 U表示失业者总数即失业是不是; L表示劳动力总量则L=N+U
失业率 :为失业人口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 u (失业率) =U(失业者总数) /L (劳动力总量); 就业率 =1- 失业率
18.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
潜在就业量 :是指在现有的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当就业量达到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而等于自然失业率。因此潜在就业量可以说成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量。与潜在就业量相对应的状态又称为充分就业状态。
19. 失业的种类有:
(1) )摩擦性失业(属“自愿”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或一生中的不同阶段的工作变动所引起。
(2) )结构性失业(供求不一致时产生,如“技术性”、“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地区”等)。
(3) )周期性失业:它是在对劳动的总需求下降时产生的,主要是经济周期造成的。经济学家关注。
(4) )季节性失业:由于对劳动的需求随季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失业又分非均衡失业(指劳动的总供给大于劳动的总需求而使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和均衡失业(指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求相等,处于均衡,但均衡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
20. 价格水平通常由价格指数加以衡量,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
21.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它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t =Pt /P 0。
22. 通货膨胀的起因: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化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2)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化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现象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4) )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 它们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
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惯性。
23. 通货膨胀的成本包括:( 1)菜单成本:厂商调整价目表需要支付的成本;( 2)形成对收入的再分配: A、对固定工资的人不利 B、对储蓄不利 C、对债权人不利; D对变动工资者有利 E、对发行公债的国家有利 F、对债务人有利;( 3)不确定性增加;( 4)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5)对付通货膨胀的资源增加。
24.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当货币工资率增大时,失业率变小,当货币工资率减少时,失业率变大。后来萨缪尔森等人用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表明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的负向关系。当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当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用曲线表示这种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部分
1.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代表人是: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马歇尔、庇古等。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长期中,经济的均衡会自动导致充分就业,那些所谓的失业者都处于变换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看法如下:
( 1)自由的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的供求相等,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具有完全伸缩性,包括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货币的价格利息率。这些会通过市场调节
供求使其均衡,最终会使: S=I、M=X、T=G; 则W=J,经济就会处于均衡。
(2)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包括: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2.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通化膨胀的理论是以货币数量为基础的。
货币数量论:一般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越多,价格水平就越高,因此,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的。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 MV=P,Y M是货币供给量,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P是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Y是实际国民收入。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被定义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也就是单位货币在一年中流通的次数,因此 MV就是名义的 GDP,另一方面,由于 PY也是名义 GDP,所以 MV=P是Y 一个恒等式。
3. 古典学派关于大危机的解释,主要是失业和公共支出的两个方面:
(1) )失业是由于工人的工资太多所致,所以鼓励工人接受低工资,从而减少失业。鼓励人们进行储蓄,这样就会通过利息率的降低而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2) )公共支出:反对政府增加公共设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他们认为扩大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有三个:①增加税收,会使公众的消费支出减少,造成总需求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支出扩大所增加的需求;②政府向公众借债,会使市场利息率提高,从而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也就是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③增加货币发行:会带来的是价格水平提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另外政府应该平衡财政削减社会福利,虽然会导致失业 但会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市场完全出清。
4. 凯恩斯: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他否定的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
(1) )凯恩期认为工资具有刚性,会产生失业。即在经济衰退时劳动的需求会减少,但是劳动的价格工资不会随劳动需求减少而下降到足以使市场出清的水平它会比劳动需求下降的幅度小因为工人不愿意降低工资。
(2) )总需求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3) )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用增加储蓄来促进投资的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认为货币市场在衰退时期也处于非均衡状态。
(4) )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可能会增加实际产出。
(5) )凯恩斯的这些观点都是对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并保证充分就业论点的否定,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
(6) )总之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有效的需求,以能保证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控制和调节总需求。
5. 凯恩斯关于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可以通过收入循环流程图来说明。
(1) )就业: J>W→ Y↑→ W↑ J=W;J
乘数效应 :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如果注入突然增加对应的总需求也会增加企业就会增加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也会支付给公众更多的要素报酬作为他们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会使公众的消费支出增加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也会更多地销售出去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使产出进一步增加。如此循环下去最终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成倍上升这种效应为乘数效应。
(2) )政策含义: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分析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经济箫条状态下,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增加总需求,他提出了两个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变政府支出 G和税收 T来调整总注入和总漏出的政策, 并以此来调整总需求。 当面临经济衰退时, 政府应增加支出 G或减少税少, 即实行赤字政策。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利币政策息率就会下降,企业的投资就会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3) )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得太多通货膨胀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少总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 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减少货币供给量。
6. 凯恩斯政策的实践需求管理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7. 哪些原因造成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
答: 实际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制约了需求管理作用的发挥( 1)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政府认为总需求的变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2)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不确定性其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其二是从制定政策开始到实现预定目标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
最初的决策失误( 3)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8. 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发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
( 1)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认为西方国家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彻底失败,需要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
9. 货币主义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1) )新货币数量论又称货币需求函数论。它继承了旧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基本观点,并利用实证对 MV=P给V 出了新解释。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 V在短期内可以做出轻微的波动,面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的变动 往往领先于价格变动,因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仅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且也会引起收入的变动。从长期来看在 MV=PV这一等式中,货币流通速度 V和收入 Y是独立决定的,因而也就不会受到货币供给量 M的影响。因此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将只影响价格总水平 P.
货币主义数量的结论为( 1)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出现的通货膨胀完全是因为货币供给超过产量增长所致( 2)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不会导致失业增加。
(2)
10. 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
(1)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长期中,失业水平停留在自然率的水平上,因此,以实现和维护“充分就业”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不但对减少失业无用,反而会使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2) )货币主义者虽然承认宏观运行的小幅度的波动,但是他们反对用“微调”的办法来熨平波动。
(3) )唯一可行的是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比例增长并等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单一的货币规则: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物自然的增长
总之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归结为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11. 现代凯恩斯主义:分两支:一支为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和新剑桥学派。
( 1)后凯恩斯主流学派 :又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由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在美国也被称为美国后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在方法论上应当应用凯恩斯以前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分析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进行补充,使宏观分析与微观的分析“综合” 在一起。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关于通货膨胀,他们认为: 20世纪 70年代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完全是过度需求造成的结果。其中原因包括:( 1)某些部门的需求过剩和某些部门的工资下降“粘
性”并存;( 2) 70年代出现的成本增加,例如石油价格增加;( 3)工人对实际工资增加的预期过高。关于失业,他们认为仍然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果。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关于滞涨,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失业。后凯恩斯主流学派认为,应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对策是收入政策,即限制各个生产要素收入的增长率、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应付结构性失业的基本对策是人力政策。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当进一步加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2) 新剑桥学派 :又称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大分支,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卡尔多、斯拉法等。。这一学派强调制度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性
以及企业信心的作用。
新剑桥学派的观点:“滞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的政策的后果,从政策主张上讲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所奉行的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他们建议削减庞大的政府开支特别是军费开支,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扶植出口产业,主张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包括下列具体措施:征收高额所得税、遗产税,给予低收入家庭以救济,发展公共服务部门以减少失业者和增加公众的福利等。
12. 理性预期学派:又称为合理预期学派,这一学派维护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着重分析理性预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对于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代表人物称为合理预期学派有卢卡斯和巴罗等。理性预期是指人们进入市场以前,已经充分了解以往的价格变动情况,进入市场以后,又以过去的信息对未来的价格变动作出预测,这样, 他们的决策是有依据的,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策,也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
他们认为:( 1)通货膨胀与失业在短期内也不存在交替关系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的;( 2)货币不会影响实际收入。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是稳定经济的唯一有效方式。
十一章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为:投资等于储蓄 C+I=C+S即I=S 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2. 简单国民收入:实现一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必须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3. 消费函数: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我们所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用函数表示出来就是消费函数。 C=C(Y)C表示消费 Y表示收入。消费倾向:是指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 APC=C/Y APC代表平均消费倾向, Y表示收入, C 表示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 是考察变动的收入中消费的变动额, 或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C=△ C/ △Y 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 C代表消费增量△ Y代表收入增量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数值通常是大于 0而小于 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一般来说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一个常数,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如果忽略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的特征则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a+bY,其中: a代表收入等于零时的基本消费量,称为自由消费或基本消费; bY代表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即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称为 引致消费 ,其中b恰好是边际消费倾向。线性消费函数对应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4. 储蓄函数: S=Y-C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则 S=S(Y) 则推出平均储蓄倾向的公式为 APS=S/Y,边际储蓄倾向公式为: MPS=△ S/ △ Y。边际储蓄倾向的数值大于 0而小于 1。随着收入的增
加,由于增加的消费越来越少,因而 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APS=S/Y
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重, 是考察变动的收入中储蓄的变动额, 或是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 S/ △Y MPC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5.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互补关系决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 1,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 1: MPC+MPS=1
6. 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亦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额。投资有总投资与净投资之分,前者包括重置投资。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考虑的两个因素是:资本边际率与利息率。
因此它也可以表示预期利润率。若以 R1 R 2 R 3 RN 代表不同年分的预期收益, 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r c 为资本边际率,则 R=( R 1/1+ r c )+[R 2 /(1+ r c) ]+ , [R n /(1+ r c) ]. 供给价格越大,资本边际率越小,预期收益越大,资本边际率越大。 如果利息率低于预期利润率被认为是有利可图厂商进行投资。
7. 投资函数:资本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在资本的边际效率即定的条件下,经济中投资的数量取决于利息率,并且利息率越高,投资越少,即投资与利息率呈反
方向变动。则 I=I(R).
投资函数 为: I=e-dr ,I 表示投资, r 表示投资率, e 是不随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投资,被称为自主投资;( -dr )是由利息率变动引发的投资,因而被称为引致投资。负号表示投资与利息反方向变动。
8.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经济中的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是经济的均衡条件。表示为 C+J=Y或J=W。
9.
在已知消费函数的 C=a+bY时,则有方程 C=a+bY 和Y=C+I 解方程有均衡的 国民收入为: Y =( a+I )/(1-b) 。
10. 如果漏出 W保持不变,而注入 J增加,则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注入 J 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减少。投资、政府购买和(或)净出口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投次、政府购买和(或)净出口减少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下降。如果注入不变,而漏出增加,则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减少,反之,漏出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储蓄和(或)
政府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和(或)政府税收减少(或转移支付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J=I+G+(X-M).W=S+T J 注入、 I 投资、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 W漏出、 S储蓄、 T净税收
11. 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加会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Y=△I+ △ C=△ I/(1-b) △ Y收入变动量、△ I 投资变动量、△ C表示消费变动量, 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说收入的变化量是投资变化量的一个倍数就是投资乘数,用 k表示投资乘数则( k)=1/(1-b)=1/(1-MPC)=1/MPS 。这里的 MPC边际消费倾向 +MPS边际储蓄倾向 =1所以 MPC=1-MPS
12. 通货紧缩的缺口:充分就业的产出与充分就业对应的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差额被称为通货紧缩缺口。
通货膨胀的缺口: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消除两缺口的措施 : A、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政府可以实行增加总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有( 1)减税;( 2)增加转移支付;( 3)增加政府支出;( 4)降低利率。B、消除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即减少总需求,使需求曲线下移。即增税,减少转移支付,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利率
十二章货币市场
1. 金融制度:是指银行系统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定。
2. 中央银行:各国的中央银行类似于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均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担负管理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责任,并通过它们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宏观调节作用。
3.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 1)是发行的银行 : 垄断货币发行权( 2)是银行的银行 A办理存汇放但是对象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B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有效的影响( 3)是国家的银行 A代理国库 B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制订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代表政府参加国际相关 会议,签订相关协定等。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4. 商业银行:也称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其中通过办理转账结算实现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货币周转,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准备金、证券、贷款。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各类存款。
5.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
(1) )银行的准备金制度:为了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在法律上一般硬性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这就是“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r d =准备金 / 存款总额。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 )再贴现制度:由于中央银行是最终的贷款人,因而通常商业银行在需要现金时往往把未到期的票据到中央银行换取现金的即贴现。与客户向商业银行贴现相区别,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贴现称为再贴现。贴现率意味着银行的贴现成本因而高的贴现率使银行减少贴现额。
6. 金融市场:是各种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和货币等进行交易的场所。金融市场的作用:经过它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其中资本市场使得长期投资或融资更为便利,
而货币市场则使得短期的资本信贷更为容易。
7. 货币: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动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货币有四种职能( 1)交换媒介:即作为流通手段,这是货币最主要的职能( 2)价值尺度:即作为记价单位或记账单位( 3)储藏手段:即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 4)延期支付:即用于未来支付的需要。
8. 货币的供给:狭义的货币量用 M1表示,即 M1=现金 +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量为: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或 M3 =M2+各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定期存单。
9. 名义货币量是无论货币购买力如何而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 实际货币量则是指货币的购买力。 把名义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公式为: m(实际货币量) =M(名义货币量) /P (价格指数)。
10. 存款总和 D=原始存款 R/ 法定准备金率 r d。 如果假定原始存款来自于中央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 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 1/r d倍。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它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和法定准备率有关,准备率越高乘数就越小。
11. 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要求。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动机有三种(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出于随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生息机会而获利的目的所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一般认为货币的投机需求与收入无关有利息率有关并且与利率的变动方向相反。
12. 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这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13. 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 预防需求、 投机需求的总和。 L=L1(Y)+L2(r)=KY-hr. kY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 货币需求增加。 -hr 表示随着利息率的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14. 货币需求函数:在收入水平即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 L曲线左移。当市场利率 >均衡利率→ m>L→购买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价格↑→利息↓;当市场利率<均衡利率→ m
15.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均衡利息率降低,供给减少使均衡利息率升高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均衡利息率升高,需求减少使均衡利息率降低
16. ★货币供给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影响程度: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并且在封闭经济中,均衡是通过利息率的变动
来实现的。
而在货币市场上的变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整个经济的看法却不同。
货币主义认为( 1)货币需求缺乏弹性,货币需求的曲线 L更陡峭,货币供给量会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即对总需求产生大影响。( 2)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货币供给和利息率的变动对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产出和就业影响很小。
凯恩斯主义认为( 1)货币需求曲线富有弹性,货币供给对利息率产生的影响很小,对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影响也不大;( 2)投资相对于利息率的变动不很敏感,投资主要是自主
的。( 3)在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时,总供给曲线是相对富有弹性的,因而任何的总需求增加都会对产出和就为产生影响。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1.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
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 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凯恩斯认为失业分为三类: 摩擦失业、 自愿失三类: 三类摩擦失业、 业和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 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 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 充分就业成为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是因为由于失业总被认为会给
社会及失业者个人和家庭带来损失因低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2)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为了控制通化膨胀对经济的冲击把价格稳定定为宏观政策的另一目标
(3)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均增长率为衡量。
(4) )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在于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须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3. 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
政府支出 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大小还取决于政府投资乘数的大小。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增加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少。反之减少税收会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运用:在肃条时期,政府应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消灭失业。增加政府开支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
这样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总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私人消费与投资,间接增加了总需求。在膨胀时期,政府应该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便抑制总需求,消灭通货膨胀。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逆经济风向行事。
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以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对之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引起失业。这样就可以实现即
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4. 由于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能自动配合本身的某些特点作用的财政政策被称为“ 内在稳定器”
包括( 1)个人所得税:在萧条时期,由于个人收入减少,税收就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维持较高的总需求。在膨胀时期则反之。( 2)公司所得税;
( 3)失业救济金;( 4)各种福利支出;( 5)农产品维持价格:在萧条时期,农产维持价格品价格下跌,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就会增加农场主的收入,维持他们的既定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在膨胀时期,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抛出农产品,既可以抑制农场主收入与消费增加,又可以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通货膨胀。
5.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业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在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6. 中央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在膨胀时期则反之。
(2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借贷时的利息率,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增加贴现数额。在膨胀时期则反之。(3 )变动法定准备率:在萧条时期,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在膨胀时期则反之。
(4 )其他措施:第一:道义是的劝告;第二:局部的控制;第三:利息率的上限;第四: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第五:控制抵押贷款的条件。
7. 供给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影响总供给的政策。
8.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为什么要借用供给政策?解决就业的供给政策有哪些?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非由于总需求不足而是因为职业或地域上缺乏流动性所致,不能通过总需 求政策解决的只能依靠供给政策。( 1)通过使工人对工作职位作出更积极的反应而影响劳动供给,如对失业人员培训( 2)促使雇主愿意接受或雇佣现有的技能的工人以突破他们对劳动就业的限制 (3) 减少工会等垄断组织对增加就业的限制。
9. 供给政策可以解决通货膨胀吗?方法是什么?
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进的,则需求管理政策不会有效地抑制它,需要借助供给政策。 ( 1)能过反垄断法等手段减少工会和企业的垄断力量,鼓励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 2)通过价格和收入政策限制人们增加工资或物价( 3)通过职业培训、投资优惠等措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10.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供给政策的建议是什么?鼓励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资本积累的政策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要素的总量。
11. 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供给的政策。政策有( 1)降低政府支出( 2)减税( 3)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 4)鼓励市场自由竞争鼓励市场自由竞争的观点有 (1) 在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看来,公共部门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只有引入私有化才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2)对于公共部门内部,供给政策也包括引入市场关系( 3)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推行更为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
12. 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指政府为了矫正市场的低效率而采取的增加总供给的干预政策。理论基础是后凯恩斯主义理论。
干预主义政策的措施:( 1)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 2)提供基础设施( 3)为研究与开发的新技术提供资助或进行直接投资( 4)规范行业行为,进行行业重组。
13. 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政策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项政策可以既是需求管理政策又是供给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也具有供应效应,一项政策的影响可以是多方面的因而在考察政策效果时应该多注意这些影响 。
第十四章国际贸易
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国际贸易基础的分析和对国际贸易结果的分析。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利益的计算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只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成为可能。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 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 1)保护幼稚工业论( 2)比较优势变动论( 3)增加政府收入( 4)民族自尊( 5)国家安全
3. 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最主要的限制进口政策工具有两个是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进口关税 :是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形式主要有从量税和从价税
进口配额 :是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主要形式有全球范围的,按国别的,有进口国单方设置的,也有双方协议设置的。
4.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最常见做法是出口补贴。
5.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国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的特征。
6.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处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形式主要有:进口限额、自愿出口限额、进口许可证、技术性的限制等。
进口限额 :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一般为 1年)内直接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超过规定数量或金额,即禁止进口或征收惩罚性关税以限制进口自愿出口限额 :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一般为 3-5 年)某些商品的出口限额,以限制某些商品的出口
进口许可证 :是政府颁发的凭以进口的证书
技术性的限制 :是指进口国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以保护环境为理由,颁布各类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
7.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哪些:(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2)东南来自由贸易区 ASEAN,( 3)中美洲共同市场 CACM(4)中非经济共同体 ECCA(S 5)西非经济共同体 ECOWAS
( 6)南美共同体 SCCM( 7)欧洲联盟 EU( 8)世界贸易组织 WTO( 9)北美自由贸易 NAFTA.
8. 欧洲联盟:控制欧洲联盟的机构: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
9.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国际贸易多边谈判,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最大国际条约和组织机构,其前身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 1947年签署。
10. 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只能承担与期发展相适应的义务和责任,进入世贸后,中国在获得好处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世界的不稳定的冲击。进入世贸组织还需要在国内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与之协调而改革这些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第十五章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
1.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2.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它是所有有关对国外收支项目的概览。该表记录商品和劳动的进口和出口;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馈赠物及其他交易付款(国外保险债券);一个国家央行贮备的变化。
有形贸易平衡表:又称商品平衡表,它衡量了一国商品出口与进口间的差额。 贸易平衡表:既包含了商品也包括了劳务(无形贸易)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方式。有借有贷,收入记贷支出记借并加负号。总体上又被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
经常项目包括 :商品和劳务的贸易、从外国取得的净收入(股息利息)、向外国或来自外国的货币转移支付。单边转移支付:国际馈赠不引起任何商品、劳务或资产购买的支付。
资本项目包括 :记录外国人的销售的资产与向外国购买的资产的情况即资本交易情况。短期和长期资本流动有关的交易活动(外国直接净投资、证券投资、官方融资),其中官方融资包括政府对外借贷、债务的还本付息和官方储备的变动,其中官方储备表示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黄金和外汇的变化。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现金账户和资本账户两部分,其中出口记 +,进口记 - ,收入流入记 +,流出记 - 。
3. 官方储备:又称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是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的。黄金和外汇通常被称为储备资产。官方储备增加记 -,减少记十
经常项目赤字可以通过私人部门在国外出售资产或从国外借款来支付。反之当存盈余时私人部门可以使用它得到的外汇收益去清偿国外债务或购买国外资产或者央行可以购习私人部门赚取的外币从而增加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盈余 =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 =经常项目盈余 +净资本流入。
4. 以Y表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AE为一个国家的总支出, S为储蓄,C 为居民消费, I d 国内投资 , I f 向国外投资净值, X进口, M出口, G政府支出, T税收有Y=C+S AE=C+ I d 由此得 Y-AE=S- I d ; 在经济处于均衡时 S= I d + I f 从而有 Y-AE=S- I d= I f
5. 本国生产 - 本国消费 =出口; 本国支出 - 本国消费 =进口; 生产 - 支出 = 出口- 进口
6. 国内支出 =家庭消费支出 +私人投资支出 +政府支出;消费支出 =国家收入 - 本国储蓄 - 所交纳的税收
7. 国际收支状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贸易所引起的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关系。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出现顺差或盈余,反这逆差或赤字。
8.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国内外突发事件,各国经济周期所处的不同阶段,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
9. 政府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政策:(针对逆差)
实行紧缩性的财政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和向外举债等,在财政方面可以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提高现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在汇率方面主要是促使本身贬值。
10. 紧缩性经济政策是如何影响国际收支的?
(1) )它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本国民民对进口产口的支出减少,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2) )国内的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价格的下降,提高本国贸易品生产部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起到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
(3) )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从而改善资本项目收支善。
11.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基本特征:
( 1)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2)国际收支的构成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 3)国际收支波动。
12. 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或者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
直接标价 : 它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间接标价: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13. 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盯住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盯住汇率制度:即把本国货币与本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着一种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14. 一价定律:如果两个国家都生产某种完全相同的商品,则无论哪国生产该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都应相同
15.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称 PPP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个国家之间价格水平变动的程度。
16. 影响长期汇率的因素有四个: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在长期中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该 国货币贬值,而一国相对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关税和限额趋于升值,对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货币升值相反对进口品需求的增加将贬值。生产率增加货币趋于升值。
17.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 )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听作用
(2) )对物价的影响:下降会引起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3) )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18. 主要的国际金额机构分类:全球性的,半区域性的,区域性的。
19. 外汇管理制度:是指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政策措施。
20. 现阶段世界各国外汇管理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比较全面的外汇管制,部分外汇管制,基本不实行外汇管制。
21.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基础性,创造条件,逐步放开,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
22. 什么是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对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各类交易,包括进口货物、支付运输费、劳务、出境旅游、投资利润、借债利息等。在向银行购汇或从外汇账户上支付时不受限制。
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意义: ( 1)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利用外汇资源增强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不受限制,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法律保障(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往来。第十六章经济发展
1.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把世界上的国家按人均收入水平分成三种类型:低收入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而高收入国家有时又被简称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被称为工业化国家。介于
两者之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
2. 经济发展 : 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时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变化,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意味着贫困、失业、收入不均等问题的改善。
3.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是人均实际 GDP。,还有一种根据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而编制的人力发展指标。
两种指标的优劣?
GDP优:被广泛接受,,持续增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死亡率,升学防线营养摄取量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其他指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劣:没有把经济活所有都反映出来,是问题指标忽略了收入分配问题,受价格因素影响,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会受到汇率影响
人力发展指标:优: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劣:人力发展指标中涉及到的每个指标衡量都存在问题,这些指标大多只涉及物质生活方面缺少精神方面的指标。
4.
5. 进口替代战略及意义:
进口替代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
进口替代在初期应限制或禁止的几乎都 是消费品,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最关键措施是实行保护政策,具体措施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替代优点:经济的自主性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缺点:是选择的困难,即使选对了也不一定能保护先进,保护先进也不一定对。
6. 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优点:发展中国家往往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因为它们具有比较优势,以出口换取经济 发展所需要的新型设备和资金,通过贸易,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出口可以不受本国居民低收入的限制,出口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于提高效率和促进现代化也起着重要的刺激作用。
缺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农产品,出口这些产品永远不会成为发达国家,出口会遇到出口国及其市场的制约,不一定导致经济结构优化。
7. 谁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 1)外部条件:外债的供给增加( 2)外部障碍:通货膨胀率下降,高利率,原材料价格下跌出口衰退,流入债务国的外资回流( 3)内部因素:政策失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不太重视出口,贸易体制僵化,政策地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利尤其是汇率政策。
8.. 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解决方案:减少国内支出以偿还部分债务,与债权人重新谈判债务合同条款,以便将债务负担减至一个合理水平,增加出口
9. 发展中国家接受国外直接投资的利与弊?
利: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稀缺奖金,学习新技术和技术管理知识
弊: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资未必能达到学习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目的,东道国在经济利益方面可能受到损害,国际收支方面的沉重负担,造成经常账户的收入外流,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损害
10.. 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所采取的对策:
通过订立完备的外国投资法对跨国公司进行约束( 1)禁止外国人投资到本国的关键部门( 2)合资经营,分享所有权( 3)禁止外国公司购买本国企业( 4)对跨国公司进行征用。
最近更新
- 重庆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6092工作分析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6091薪酬管理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6090人员素质评测理论与方... 05-31
- 重庆自考06088管理思想史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 05-31
- 重庆自考00800经济学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押题资料 05-31
- 重庆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押题资料 05-31
地区资讯
- 2024年10月重庆涪陵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璧山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荣昌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大足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永川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铜梁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9
- 2024年10月重庆潼南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 2024年10月重庆合川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 2024年10月重庆江津自考考试通知单打... 09-27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