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重庆自考网!重庆自考网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重庆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为准。
下载APP

联系我们:  023-68611050

距4月自考报名还有65

距4月自学考试还有107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重庆自考网 > 学前教育-本科 > 正文

    重庆自考00409美育基础押题资料

    2021-05-31 16:40:17   来源:重庆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0409美育基础押题资料,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00409美育基础

      《美育基础》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美育",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已是近代的事情,较为具有体系性的美育理论也是在近现代才出现的,但美育的实践和美育思想却是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同时产生。这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文中与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中谈到了美育。苏格拉底说,"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3、柏拉图主张音乐与体育相结合,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遵循同一节奏,达到"载歌载舞"的境界。

      4、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徳把柏拉图的教育理论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功能,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

      5、古罗马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认为文学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是统一的,因此在他的《诗艺》一书中提岀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6、古希腊罗马之后,西方社会逬入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学校也为教会所控制。美育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原则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只是未能摆脱其作为神学婢女的地位。

      7、席勒认为,整个人性的发展应是三个阶段:感性自然的阶段、审美的阶段和道德理性的阶段,分别对应着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审美的人和道德的人(理性的人)这样三种存在状态。

      8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谈到共产主义与人自身的发展过程时指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9、马克思说:"人懂得按照任何可一个种的尺度来逬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0、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11、中国西周时期的教育政策提出"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身士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

      12、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必须从"诗"开始,通过"乐"来完成,把乐教看作是完成礼教的最后手段。孔子总结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先秦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提岀乐是"通伦理”的。

      14、孔子指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是指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15、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兴奋得"三月不知肉味"。

      16、孟子在回答何为善何为信的问题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17、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岀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19、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做了阐述,指岀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一个提出要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在1793年~1794年间写的《审美教育书简》(简称《美育书简》),首次明确t也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而且对审美教育的

      含义、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论述和全面的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以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后人把它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2、蔡元培主张舍弃宗教而代之以纯粹的美育,因为:"(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第二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等文件先后颁布,这些文件

      均规定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并提出了美育的具体目标。其中,幼儿园的美育目标与任务是 "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美育的目标与任务是"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中学美育的目标和任务是 "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中等教育会议。

      3、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美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4、1961年5月,《文汇报》编辑部组织了关于美育问题的大讨论。

      5、自鲍姆嘉通以来,感性在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与性质日渐被人们认识到。

      6、在个体的生命中,感性是生命的绝对基{出。但由于在传统美学系统中,感觉和感性是被扬弃或升华的对象,因此是被消解和否定的因素。

      7、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说:"不学操绳,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8、1907年,王国维就认识到了感官培养在美育中的价值和地位,《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文中他指出应把"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作为唱歌科的本意之一。

      9、愤怒、恐惧、惊奇、厌恶、髙兴和悲伤这六种情绪是全世界的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够自然表露的情绪。

      10、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是人类生理机能与对象进行信息交换与物质交换、引发情绪的最基本的感觉能力。

      11、在审美客体的意义上分化为自然景观、人体美等物态审美客体,工艺品、改造过的自然形态等物化的审美客体,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艺术种类则为物态化的审美客体。

      12、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就是人的文明史。

      13、对于现代美育而言,以感性教育为基本内容不仅是现代美学理论进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14、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哲学体系的批判,确立了感性在科学和生命中的基础地位。

      15、感觉的人化,在美育实践中意味着肯定每一种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及其与物(对象)的直接关系。

      16、仁者之爰是儒家美学温暖人性、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根基。

      17、美育是情感教育。陶冶情感,首先指为情感定向。按照其价值导向,情感可以分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两大类。节奏化了的宇宙感源自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最为深沉的思考。

      19、中国人充满艺术感的人生观以应时为手段,以中和为鹄的,是人生艺术化的"中庸"式表达。

      20、中国美育硏究者中关注趣味的第一人为梁启超,他把趣味视为人生的意义所在。

      21、到了18世纪这个被称为"趣味的世纪",趣味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那里与人类存在的终极目的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趣味被视为人生的目的。

      22、人生的艺术化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人生的情趣化与人生的艺术化的等同,表明美育是趣味教育。

      23、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24、在美学中,趣味是审美的判断力或者鉴赏力。

      25、趣味,就是感性的精神的升华,是对美的专业性的感性感知。

      26、美学家重视趣味这个概念,与15世纪以后西方感性系统中因饮食文化的变化导致的味觉体验的深入直接相关。

      27、体育的主要方式是身体运动,通过身体的运动使人们掌握运动动作的要领,提高身体运动能力,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28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只有对于美育而言,形象教育是美育的主要视角方法,形象是美育的主要媒介和手段。

      29、德育最后的目的是求善。

      30、智育主要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施行于受教育者。

      31、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这种媒介,必定是审美对象。

      32、在表演艺术中,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得最为清晰。

      33、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34、美育的情感体验性是它区别于智育、德育、体育的主要特征。

      35、智育与科学知识相关,科学的品质决定了它是一个最不需要情感参与的领域,它追求的是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展示的是理性的力量。

      36、在美育中,审美情感体验的形式化,意味着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用文字、图像、声音形成有意味的形式。

      37、体验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是对对象的意蕴的直觉性领悟。

      38、当代美学家李泽厚把审美愉悦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

      39、美育的愉悅性: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令受教者感到愉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

      40、从德国文学家、美学家席勒第一次直接提出美育的思想算起,美育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41、从美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美育的教学内容以音乐和美术这两门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学科为主干,美育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层面是艺术学的各个分支。

      42、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美育主要呈现为三个学科的交叉,其一是美学,其二是教育学,其三是艺术学。

      43、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美育在席勒那里主要是美学的一种应用性思考。

      44、与美育实践相适应,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高教一司设立艺术教育处。这是我国首次设立主管学校美育工作的管理机构。

      4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美育工作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课程来实施。

      46、在美育学科中,教育学是其最显著的学科特征。

      47、与我国美育工作管理机构的艺术教育化相适应,国家层面的美育政策也均以艺术教育命名,如1988年颁布实施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

      2000年)》和2002年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48在艺术课程的整体规划上,艺术教育并不是以艺术为目的,而是以审美为目的。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教育学在美育学科中承担的两个层面的建构任务:宏观地看,教育学在美育学科中承担着两个层面的建构任务.(1)教育学在教育哲学层面为美育划分疆

      界。

      (2)教育学在教育科学层面为美育提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2、美育学科以美学为理论核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审美活动是艺术活动的基5岀。(2)美学所论述的审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范畴等都是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的核心概念。

      3、趣味,就是感性的精神的升华,是对美的专业性的感性感知。

      4、杜卫把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历史局限归结为三点:(1)感性、个性的相对缺席;(2)夸大美育的社会改造功能(3)对于美育的具体实践问题研究的缺席。

      5、在美育中,感觉的人化有两方面的含义:(1)"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2)培育"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

      6、在现代哲学研究中,感性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1)基于人的生理机能的感觉与情绪。(2)基于人类文明积淀于感觉系统之后形成的感性与情感。

      第三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德育是灵魂教育,是培养人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修己之身"来达到积极向上、向善的行为目的。

      2、美育与德育的联系: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美育与德育相互促逬、相互补充。

      3、德育的核心是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4、美育在"求美",智育在"求真"。美育强调"想象",智育强调"创造"。美育重在"情",智育重在"知”。将美育融入智育中,以美启智,才能让智育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5、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美体悟西方艺术的智慧。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的作者是画家达·芬奇。

      6、伟大的发明家爰迪生曾经说:"美引起了我的想象"。

      7、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干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8从根本上讲,智育的主要作用是探索物质世界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人类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9、日本体育心理学专家松井三雄说:"体育不是有别于精神的身体教育,它是包括身体在内的人的全面教育

      10、美育与体育的关系表现在,健康是美的基础,美是健康的体现,二者互为依托。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必要手段。我国古代东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教育,其中的"射""御"就属于今天的体育课程。

      11、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审美可以成为自由直观(认识)、自由意志(道德)的钥匙。"

      12、在鲁迅先生看来,美育可以培养人的良好性情,让人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美育是可以统摄德育的。

      13、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写道:"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14、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除过去所讲的体力和智力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以及想象力、洞察力等。

      15、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情感性是人类对美的认识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美的最高形式。

      16、在李泽厚先生看来,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的认识(智育)、人的道德(德育)。

      17、近代美学家、思想家王国维在其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与精神之能力相统一的"完全之人物",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先河。

      18.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拿美来浸润心灵,并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19、美育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主要体现在:美育又寸物质产品的审美、美育对生活空间的营造、美育对商品文化及其美学价值的解读以及美育对生活环境的审视。

      20、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重建我国上干年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强化全社会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个伟大的使命也只能由美育来完。

      21、儘家在思想道德规范的建立上创造性地发展和挖掘了美育的育化作用,"乐"是其实现道德育化,培育好的道德人格的利器。

      22、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岀"人类的和谐必须使人类所具有的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

      23、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4、美育旨在通过感受美、鉴赏美、传递美、创造美等方面的审美体验,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人们的审美习惯,从而使人们成长为"审美的人",拥有审美的习惯,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拥有热爱美的生活。

      25、美育的具体任务中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具体体现包括:(1)美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美育可以培养审美的习惯;

      (3)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26、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岀:"美能磨砺人生,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

      2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是我国古代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格,这是古代儒家美育思想的不朽功绩。

      28、提升审美能力的具体内容:(1)提升审美感受能力。(2)提升审美鉴赏能力。(3)提升审美思维能力。

      29、审美鉴赏力是审美能力最至要的组成部分,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素养的强弱往往从审美鉴赏力入手。

      3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审美创造力是人类独具的能力,是审美主体在具备了一定的美育知识,拿握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后,尝试遵循"美的规律"创造新的审美对象的能力。

      2、审美能力是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的感知、体会和鉴赏的能力,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3、美育的具体任务包括:(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塑造高尚的品格;(3)提升审美能力;(4)培养创造力。

      4、审美感受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1)在日常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捕捉美的能力,即审美观察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美与丑。只有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美,才能逐步懂得欣赏事物的美。(2)在美育活动中要端正审美态度。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逬行审美活动时,不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而且还应能够随时将审美的情感从审美对象中抽离,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看待审美对象。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为目的实施的多种教育实践活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培养适应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的心理、生理特质、较高的能力与品格素养的人的教育。

      6、美育与体育的融合,可以达到美健双生的目标;实现身与心的统一;塑造完美之人。

      第四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家庭教育贯穿了人生的始终,家庭对人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2、父母正确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塑造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庭美育的突出特点。

      父母是家庭美育的实施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父母的道德水准决定了家庭的道德水平,同时影响着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

      3、家庭美育的教育场所是家庭,教育对象是家庭成员,他们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凝结成的亲情团体。

      4、蔡元培先生在其《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明确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

      5、在学校美育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传授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进步和成长。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家庭美育的内容:家庭美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家庭成员在思想、品德、情操、性格、习惯、风度、语言、行为、体魄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让其不仅拥有外在的形象美,更具有内在的心灵美,概括起来就是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和心灵美。

      (1)仪表美:通过一定的审美方式,在衣着服饰等个人外在形象方面符合美的标准,留给他人美的形象,带给他人愉悦的感受。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对人们的形象起到自我标识、修饰弥补和包装外表的作用。

      (2)行为美:通过对家庭成员在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让其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符合美的标准。

      (3)语言美:语言是人类逬行社会活动的媒介,是人际交往、沟通的关键,也是完成各项实践活动所必须借助的工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其语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形态,但都具有美的特质。

      (4)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对人的要求。

      2、家庭情境既包括家庭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空间环境),也包括家庭生活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3、家庭自然环境,就是指家庭所处的周围环境,即开展实践活动所处的场所。

      4、家庭美育的方法:(1)打造美的家庭生活环境;(2)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3)构建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

      5、家庭美育的特点:(1)以情动人。家庭是美育的摇篮,因此家庭美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动人".

      (2)以身正人。父母正确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以德树人。塑造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庭美育的突出特点。

      6、家庭美育的宗旨包括:(1)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兴趣;(2)健全人格,注車身心发展;(3)传承好家风,实现人生理想。

      7、小学美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1)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2)重视小学美育的育人功能和化心功能,使学生心性得以提升,是目前小学美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强化小学美育的美感功能。

      8、中学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1)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2)增强审美领悟能力。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最后,主动接受美的熏陶。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

      9、高校美育,提升学生审美力和创造力:(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力。(2)构建校园美育环境.(3)增强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10、学校美育的现状:(1)学生审美能力缺失;(2)学校美育师资的匮乏;(3)校园文化活动单调。

      11、学校美育的内容:(1)以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性情;(2)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修养。

      12、学校美育的特征:计划性;循序渐进性;科学性;集中性;系统性。

      13、学校美育内容中的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修养的意义:(1)通过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得到美的陶冶.

      (2)通过艺术美育,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的不同风格特点,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通过艺术的审美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情绪感染、引起感情共鸣,提高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从而在美的实践中追求高尚的人生。

      14、学校美育内容中的以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性情的意义: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岀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最丰富的源泉。

      (1)通过自然美的鉴赏,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2)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3)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5、社会美育是通过社会的审美机构和社会美化活动来达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16、社会美育的特性:广泛性、多样性、民族性、传承性。

      17、社会美育的内容:尽管社会美育的内容干姿百态,但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以专业机构为依托开展的社会艺术教育;以社会团体为平台举办的各项社会审美教育活动;以政府为主导打造的社会生活环境。

      18、社会美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审美观;引导人们对于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最后,引导社会向着動口美好的方向发展。

      19、实施社会美育的方式:(1)开展社会艺术教育;(2)举办社会审美活动;(3)打造审美生活环境。

      20、社会美育视角下的生活环境打造包括的内容:社会美育视角下的生活环境打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们所处的公共生活空间坏境的构建;二是对社会风气、社会公徳以及时代风尚的改善。

      21、艺术教育对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作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人格形成。

      第五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美学基础理论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整体分析,展现了美的世界的全部内容。拿握美学的基本知识,从理论上引起对美学的重视,是自觉地接受美育的基础。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是对艺术的介绍和分析。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知识,也是接受美育的必要条件。

      3、艺术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各类艺术的特征、作者、作品的背景、时代、风格以及象征意义等,都对欣赏起着积极的"向导"作用。比如毕加索的画作

      《格尔尼卡》,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知识,是很难"欣赏"它的。

      4、英国艺术家荷伽兹认为蛇形曲线最美。

      5、各种形式因素也是一种自然形态,它们是感性的存在,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形式因素主要包括了色、线、质、声音、味道和气味等。

      6、红——热情、激昂、愤怒、兴奋;黄一明朗、欢乐、温暖、柔和、智慧、尊贵;蓝一沉稳、优雅、深沉、真诚、凉爽、开朗;绿一平静、和平、健康、宁静、生机、清新、朴实;白——洁净、单纯、明快、朴实、纯真、清淡;黑——严肃、稳健、庄重、沉默、静寂、悲哀;橙——温暖、活发欢乐、兴奋、积极;灰一温和、坚实、舒适、中庸、平凡;紫一富贵、壮丽、神秘、抑郁等。

      7、色彩与情感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与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红色与太阳、火、血相联系,因此使人产生温暖、热情、革命、危险

      等感觉。绿色是欣欣向荣的树叶、草原的颜色,因而使人有健康、生机、淸新、宁静的感觉.蓝色是天空、海洋的颜色,因而使人感到开阔、凉爽深远等?"8在人的舌头上,不同部位味蕾的受味体是不同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及舌外侧缘后部对咸味最敏感,舌外侧缘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碍

      9、线主要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大类,它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屋、稳定、生气,有刚强感;曲线显现优美、柔和,有运动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有断续感;折线构成的角度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

      10、自然景象具体可分为万干气象、山水胜景、可爱生物与形式因素四大类型,是纯粹的自然美。

      11、人化自然包括人类控制与改造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两大主要类型,艺术化自然是人化自然的进一步发展。

      12、艺术化的山水主要是指园林。苏州地处江南特有的"水乡泽国"之中,有"人间天堂"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

      13、人的体貌美与人的服饰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服饰的首要功能是增加人的体貌美,那就要按人本身的形体状况来选择服饰。

      14、人格的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15、风度的美首先来自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16、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动作敏捷、从容,这在人的身上是令人陶醉的,因为这只有在生得好而且端正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得不好的人既不可能有良好的步伐,也不可能有优美的动作,因此,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人体的端正和匀称的发展的标志,它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令人喜爱的。"

      17、封闭式表情是人除了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外固有的表情,是脸部肌肉和器官的松弛状态,眉毛下垂,眼光无神,嘴角往下挂。

      1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并对人体能引起美感的他所称的"神圣的比例关系"做了一定探索,提出各部分和身高要成简单的整数比。

      19、建筑造型、音乐喷泉、城市雕塑、墙面壁画、绿地花坛等,都表现着人类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所做的努力。

      20、工业艺术设计由于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关的产品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主要有生活日用品,公共性的商业、服务业用品,工业机械及设备,交通运输用品,服饰用品等。

      21、德国19世纪的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难道裁缝不是具有真正的审美感吗?难道衣服不是同样也要在艺术的论坛前受裁判吗?”他认为服装师的作品与艺术作品一样,是人们欣赏的对象,是审美对象中的一类。

      22、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禁忌、文身、神话传说等就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

      23、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某种技巧的产物,也不仅仅是合乎人的感官审美要求的美的形式,而是传达了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经验的作品。

      24、对艺术美的赏析是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

      25、所谓艺术家的审美经验,指的是艺术家的精神活动与心灵活动的成果,是人的精神性存在的集中体现。

      26、西方艺术概念的转变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但直到18世纪,"美的艺术"的概念才比较明确地被接受,并且以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和诗歌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美的艺术的体系,从而与手工艺、科学等区分开来。

      27、只有专门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人工制品,才是艺术品。它们是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文学等,是艺术家的有意识的创造。

      28西方艺术概念的转变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

      29、所谓感性的审美的形式,是指艺术品必须有一个物质的载体,这个物质载体的形式本身就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的享受与愉快。

      30、艺术价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艺术具有认识价值、宣传鼓动价值、教育价值、交际价值等。中国帝王的宫殿,建在高高的、逐层收缩的、被富丽的石栏杆所围绕的台基上,描金镂彩,富丽堂皇,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爾口庞大的财富,这表现出了艺术的宣传价值。

      31、中国甲骨文的"艺"字是人栽培禾苗的形象,"艺"就是指种植等事。

      32、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岀:"很美地画了一个老人"和"画了一个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

      33、曹禺的话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和罪恶,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

      34、欣赏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青蛙塘》,首先引起人们美感的是它与众不同的线条、色彩。

      35、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曾悟出一条原则:"在舞台上,是处处要照顾到美的条件的"。

      36、法国画家大卫的著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英雄马拉被反革命的吉伦特派收买的特务刺死在浴盆中的情形。

      37、有的艺术作品只是好看悦目,却没有动人的魅力。有的艺术作品,看上去并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但是却因其隽永的意味放射岀美的光芒。19世纪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的画作《弗拉基米尔之路》就是这样的作品。

      38罗丹的作品《老妓》是根据17世纪德国人维龙的诗"美丽的欧米埃尔"雕成的。

      39、读过三毛的短篇《白手起家》的人对那座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建起的"全沙漠最美丽的家"应该有深深的印象。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审美标准由两个方面组成,(1)相对稳定的形式美法则,由于不与内容直接相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和阶层性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审美标准,是变化的,在一定的地域、时代和阶层中又有一致性,因此也是一种审美常识。

      2、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用美学的专门术语来讲,是指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对人来说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

      3、人文景观是指融入了历史文化内容的自然景物,它是人类的文化历史活动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4、所谓分峰造石即根据不同的石材,堆普成不同的山峰,辅以花木,形成一个个迥然不同的山景。

      5、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主要包括了人的形象、人类活动场景与人类活动成果三大类型。

      6、人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美。一个人不一定具有体貌的美,但是却可以创造人生的美。

      7、生活环境一般是指人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城市人的生存空间,包围着人并给人以影响的外部物质世界。

      8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9、艺术活动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传达方式,把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对象化或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艺术品必然具备两个必要条件:(1)要提供符合审美需要的精神意象或精神内容,这种精神意象或精神内容必定是"为人的",能使欣赏者感到自身生命活动的自由,感到生命的乐趣。(2)这种精神内容或精神意象,是以感性的审美的形式传达出来的。

      第六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何谓儿童?这个问题是儿童观的核心问题。

      2、在西方,17世纪之前,无论在习俗中,还是在法理上,儿童都不是独立的权利主体,儿童只是会说话的人而已。

      3、到公元17世纪时,西方社会中幼童的生存权仍旧不受保护,新生儿、女婴、有生理缺陷的婴丿液杀死的事件也常常发生。在中世纪,儿童被看作缩小的成

      人,并往往由于其力量和智慧的弱小,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最大,儿童处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价值等级体系的最底层,在社会权利上从属于父亲,在社会地位上依附于父亲,但在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孝道规范中,儿童在行为上和思想上唯一的权利就是^从,儿童的其他权利处于被抑制状态。

      5、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儿肓都不是独立的权利主体。儿童在体力、智急、思想、情感各方面的待发展状态,使他们在以成年人为价值中心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依附状态。

      6、16、17世纪,儿童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人这样的观念开始岀现在西方的上层社会,从18世纪开始,系统的儿童价值观念产生并慢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

      7、18世纪是现代儿童观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期,现代的儿童观念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中得到了完整的、饱含热情的呈现。他毫无保留地肯定儿童是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呼吁成人爱护和尊重儿童的天性,理解并顺应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培养自然的人。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萌生与发展,西方的现代儿童观传播到中国,并逐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观念的重要部分.

      9、20世纪下半叶,现代儿童观在联合国层面获得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表述,其文本成果是《儿童权利公约》?这是儿童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现代儿童观的成熟表达。

      10、鲁迅在承认儿童与成人不同的基础上提岀了"儿童本位"观念。

      11、卢梭把人的天性看成人的最宝贵的生命本质,看作人的幸福和愉快的前提。

      12、情绪的客观化为儿黄的审美体验、审美传达、审美接受与欣赏提供了条件。

      13、大约18个月的时候,儿童出现自我意识,可以把自我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内心标准相比较,做出评价,产生情绪反应。

      14、我们可以把儿童感知的发展看作儿童对所处环境的精确的和复杂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新情况(即新岀现的与自己的感知结构不相符的情况)而产生的好奇心是感知发展的动力,同化^Jll页应是感知发展的两种基本方法。

      15、儿童的感知发展呈现岀鲜明的阶段性,两岁,六七岁和十一二岁是儿童感知发展的三个关键时间点,依照这三个时间点,儿童的感知可以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前运算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

      鴻)。

      (1))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感知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发展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经验和观念。

      (2))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具有自我中心、万物有灵、刻板思维和前逻辑推理等特征,是儿童感知阶段中审美性最突出的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他们开始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转换性推理假装解决问题,开始逐步忘记刻板思维,不再被事物发生方式和次序束缚,逐步放弃自我中心,万物有灵也成了过去式。

      (4))形式运算阶段是人类感知能力的高级阶段。儿童的感知在这个阶段变得理性化、系统化,具有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的推理能力,能够处理纯粹的假设和抽象的概念。

      16、在儿童感知的硏究史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岀了杰出贡献,他认为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和儿童所处的环境之间持续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单方面地强调先天结构或者后天环境不能够科学有效地解释儿童的感知。

      17、儿童的感知能力包括感受和认知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18、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一般会经历偶然的写实、失败的写实、智慧的写实和视觉的写实四个阶段。在四岁左右,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到智慧的写实阶段。

      19、符号表征是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20、儿童思维能力的核心运作方式是以符号表征人、事物和经验。

      21、对儿童来说,游戏就是他的生活,生活就是他的游戏。

      22、心理学把儿童的游戏分成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游戏(18个月大之前)、建构游戏(一岁以后)、假扮性游戏(一岁以后)、社会装扮游戏(四岁之后)、规则游戏(从上学开始).

      23、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游戏是儿童审美世界的趣味所在。

      24、当席勒采用哲学家的方式思考时,他提岀非常激进的观点:"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25、在儿童审美活动中,幻想与夸张是审美形象创造的基本方法。

      26、从美学角度看,儿黄的幻想本质上是审美想象。

      27、培根认为"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正结合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生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

      281974年,美国哲学教授李普曼博士在蒙克雷尔州立学院创建了儿童哲学发展中心。

      29、哲学家们倾向于把惊奇看作哲学的精神的开端。

      30、在儿童的审美活动中,哲思总是自然地在感性的情境中缘事而生、缘情而发。

      31、儿童审美活动的要素包括:节奏、情感、想象。在儿歌的所有审美要素中,节奏占据着绝对的地位。

      32、儿童在2个月的时候对美已经有了感知能力,5个月时能够识别旋律轮廓,识别简单的节奏模式。

      33、在儿童早期的审美活动中,节奏是身体性的。

      34、宗白华借助节奏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空间感的论述,不仅揭示出了中国人审美精神空间的形成方法和途径,也适用于一般的、人类的审美精神的形成方法和途

      径。

      35、在心理学中,基本情绪与自我意识情绪(包括混合情绪)之间的质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自我意识是区分二者的质的因素。儿竜自我意识在18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发生。

      36、儿童审美发展中的情感,以自我意识为标准的话,发生在一岁半以后。

      37、追求爱、喜、乐,屏蔽、遗忘或者对抗、战胜怒、哀、恶、惧,是儿童审美情感发展最初时期的首要主题,也是整个儿童审美情感中的永恒主题。

      38在比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儿童审美情感发展的最初时期称为光明时期。

      39、儿童想象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二到七岁这个时期。

      40、在儿童的审美发展中,想象的出发点是自我中心。

      41、从情感发展黄金时期的要素看,儿童想象的根本特征是非逻辑性。

      42、儿童审美活动的要素中,想象的性质是移情于象,方法是类比挪移。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自我意识情绪是指儿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出现的情绪,包括骄傲、羞愧、内疚和难堪等。

      2、混合情绪是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如恐惧和愤怒、惊奇和高兴等。

      3、对儿童审美而言,基本情绪的变化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1)原先只有现实的情境或事物会引发儿童的基本情绪.现在表征情境的符号和语言也可以引发儿童的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刺激物的符号化、形象化^口语言化是儿童情绪转变为审美情感的重要标识;(2)当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学会社会所认同的反应方式后,基本情绪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微妙更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4、自我中心指完全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

      5、挪移,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形象、特点、能力,交换位置,肴合在一起。这与鲁迅先生谈人物塑造时说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拼凑出来的角色"非常像,但又有不同。

      第七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让学生亲自参与美的创造,既是美育的手段,也是美育的任务之一。

      2、审美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小学生比较常用的是观察法、体验法和联想法。

      3、在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时,主要应当让学生知道美的各种表现形态。

      4、小学美育在教育方法上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多用实物教学、形象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多用实物、模型或图画等直观的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5、小学美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情感教育方面。

      6、小学美育在教育方法上以直观教学为主。

      7、小学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逬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理想。

      8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方面,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首先要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9、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地仔细观看,它是认识的起点。

      10、心灵美是对人的美的最高要求。

      11、人还应当注意仪表美和行为美。首先就是着装、搭配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基本的审美规律;其次是风度、仪容方面,要注意干净整洁,符合交往场合和对象。如果一个人不修边幅、逋遢随意,其仪表就是不美的。

      12、在口头表达方面,语言美的要求包括说话要有礼貌,谈吐要高雅,态度要谦虚,彬彬有礼。

      13、小学美育实施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要着审于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启发诱导的原则、寓教于乐的原则。

      14、苏霍姆林斯基指岀:"会听并且能理解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舍此,便不能想象有完善的教育。"

      15、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美育的实施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逬行的。

      16、音乐能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高尚的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小学美育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1)知美:知美是通过美育让学生了解一些美的最基本的常识,了解什么是美。在对小学生逬行美育时,主要应当让学生知道美的各种表现形态。

      (2)懂美:懂美是指教师在教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同时,应当教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审美方法,使得学生对于自然、社会生活中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产生兴趣,并懂得基本的美学原则和基本的艺术技能。

      (3)爱美: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不但知道什么是美,而且要从心底产生热爱美的情感。

      (4)创美:创造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亲自参与美的创造,既是美育的手段,也是美育的任务之一。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力以及卓越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2、爰美教育: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不但知道什么是美,而且要从心底产生热爱美的情感。当他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应当能立即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精神应当处于偷快和兴奋状态。

      3、小学美育的内容包括:(1)提髙小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2)提髙小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3)提高小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4)提高小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5)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4、小学美育的特点有:(1)在教育方法上以直删学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情感教育为主;(3)在教育形式上以课程教学与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5、提高小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是可以创造美的,应当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发挥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激发和鼓励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和启发下,亲自动手、动脑,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开展创造活动。要允许学生别岀心裁、异想天开、独树一帜。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介绍一些创造发明的技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活动。在

      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各种本领,而且在自己制作的作品中观察和发现了美,因而也提高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6、审美感知能力就是运用感觉和知觉对自然、社会及艺术中的美的形象进行捕捉,在心中建构一个审美对象的过程。

      7、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1)开设多种优质的美育课程;(2)组织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3)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8利用教室环境进行美育的经验:学生上课的教室应当窗户明亮,地面干净,桌椅摆放整齐,国旗、校训醒目,墙报、板报美观大方,奖状、锦旗悬挂得体,在窗台或其他地方还可以摆放花草。学生在环境优美、干净整齐的教室上课,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

      9、加强和改进小学的美育工作:(1)开设多种优质的美育课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美育的实施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师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建设美育课程体系,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开设多种丰富优

      质的美育课程,条件一般的学校也要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美育课程在开设美术、音乐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体现地方美育特色的课程。

      (2)组织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①组织艺术爱好小组活动。②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③参观博物馆及有意义的展览。④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和戏剧表演。

      ⑤组织各种庆祝、联谊和比赛活动。⑥组织多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⑦开展公益美循实践活动。

      (3)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小学生一天大约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应当注意校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和美化,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面来抓。

      10、小学美育实施的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2)构建美育课程体系;(3)整合各方美育教学资源;(4)建立美育评价与督导制度。

      第八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因素,研究学校的美育,应该把教师放在首要地位。

      2、教师这一职业是专家和艺术家二者合一的职业,教师的这个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知识要素、品德要素和审美素养要素。

      3、教师的职业是教学。因此,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专家。

      4、现代教育实践已经突破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模式,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持久的

      情感创造力,亦即具有较高水平的审美素养,才能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同学生进行广泛的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感染力影响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令人愉悦的过程。

      5、教师审美素养的特征主要有:广泛性、发展性、专业性。

      6、内在审美素养是基础,审美技能素养是外化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建构出教师审美素养的广泛性特征。

      7、教师审美素养的专业性是教师审美素养区别于一般人的审美素养的一个具体特征。

      8对于教师来说,其审美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的形象表现与感受能力的高低。

      9、健康人格的魅力是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最高层次。

      10、审美心理学理论是教师在美育实践中重要的理论指导。

      11、教师的人格美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对学生心灵的辐射力最强。教师的人格美往往会影响甚至决走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12、美学和美育理论是教师内在审美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通过学习系统的美学和美育理论,教师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必将会有极大的提高。

      13、教师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

      14、每位教师都应该把仪表美作为极其車要的事情来对待。

      15、艺术表现技能是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审美素养,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落实美育的基本手段。

      16、教师必须具备展现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这就是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以及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

      17、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

      18艺术批评技能是对教师艺术表现技能的必要补充。

      19、爰心、同情心、创造心及其实践能力,构成了教师的生活审美化技能的三个要素。

      20、神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1、语言审美化技能包括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化能力以及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处理能力。

      22、教师的教态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成熟的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情等方面表现岀来。

      23、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服饰,本着整洁、稳重、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修饰。

      24、审美实践包括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两个方面。

      25、只有在教师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审美化的前提下,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最终确立。

      26、教师的审美素养必须有一定的美学理论素养作为专业基础。

      27、审美实践作为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培养教师审美素养最根本的途径。

      28以审美欣赏活动为途径,首先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审美欣赏过程中,注意选择审美对象。

      29、审美实践作为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意味着教师只有亲身参与审美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水平,这是培养教师审美素养最根本的途径。

      30、通过对生活多样性的感受,搞好教师自身的形象美设计。只有在教师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审美化的前提下,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最终确立。

      31、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内外平衡原则、自觉持久原则。

      32、教师审美素养提高的过程是主客体合一的过程,即教师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

      33、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教师自我美育的自觉形式。

      二、主观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必备要素:

      (1)作为专家,教师必须具备知识要素。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熟悉其他相关的知识,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2)作为教育家,教师必须具备影响学生的品德要素。教师不仅要"教书",同时还要"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3)作为艺术家,教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要素。强调教师的审美素养,就是突出教师素质中的情感结构。

      2、美育在现代社会是使教育获得新生的一个突破口:(1)美育转变了人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它不以知识教育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为目的。

      (2)美育一改过去偏重理性教育的弊端,而提倡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相对平衡。

      (3)美育为各门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3、教师审美素养的特征:

      (1)广泛性:主要指它的内外结合特征;

      (2)发展性:教师的审美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3)专业性:主要是指它注重个体审美技能的自我锻炼、培养和提高。

      4、"健康人格":指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5、内在审美素养:指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的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

      6、教师的内在审美素养包括:(1)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2)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3)健康人格的魅力。

      7、教学美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岀来的审美因素。

      8审美技能素养指流露于教师外部生活层面、具有一定技能性质的审美表现素质。它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展现技能。

      9、生活审美化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经常性地从普遍而平凡的事物、事件及其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展现美,把美的欣赏与创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生活实践的自觉行为。

      10、语言审美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

      11、课程审美化技能是教师以合乎审美的形式、比例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能力。

      12、进行教师形象美设计:(1)仪表美。教师可选择整洁、稳重、美观、大方而又独具个性的服饰,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2)教态美。一个成熟的教师应

      该具有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教态,举手投足给人以审美的愉悅。(3)生活审美化。教师的形象美不能只在课堂上树立和展现f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自己的形象美。

      13、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包括:(1)理论学习.(2)生活经验的积累。(3)审美实践活动。

      14、教师培养课程审美化设计能力:(1)教师能充分理解课程内容,从中提炼出潜在的审美因素.(2)教师能从外部因素进行审美构思、形象表现。

      (3)摒弃单一知识训练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以便明确教师的课程审美化技能的培养方向。

      (4)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套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觉意识的课程审美化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由此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审美化设计技能。

      15、培养教师的语言审美化技能:(1)这有赖于教师自身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理论学识等的水平。(2)语言的审美化,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3)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学会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

      16、培养教师的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1)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并善于捕捉审美信息,并利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和工具加以提炼、塑造,使之成为一定的形象存在。(2)注意激发教师自身审美兴趣,促进教师的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的提高。

      (3)需要教师广泛参与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积累大量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通过比较、鉴别,逐步上升为理性的审美反思能力。

    老师二维码

    上一篇:重庆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押题资料
    下一篇:重庆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押题资料

    重庆自考课程培训

    重庆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